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016-01-28 20:54:58)
标签:

365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吴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教材中的习题是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发生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怎样运用好它?怎样保证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呢?我有自己的思考结合学校数学教师研究有以下观点:

一、开发挖掘,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

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人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1.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儿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已有许多有意识的活动经验,

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了许多日常“经验”或“概念”。在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如能唤起儿童的日常“经验”或“概念”,必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解题策略的有效生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基于上述认识,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l)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2)闭眼睛数出60秒;(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4)估计穿好一件上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

(二)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人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例如,教学25x28的简便计算,学生会呈现以下两种最常见的计算方法:方法一:25x28方法二:25x28=sx(5x28)=25x4x7=5x140=100x7=700=700

诚然,这两种方法是对的,也都是简便的。可是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虽然在第一步未曾甄别出最优化与最简位数的进位乘法。但到了第二步,学生一定能够比较出“5x140”没有`,l00x7”计算简便。相信,通过这样观察比较,学生一定会在计算方法上做出新的抉择,思维也一定会向更远更深的方向迈进。

总之,每一项教学内容中都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二、渗透延伸,拓展知识

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或是即将学习的后继内容的拓展延伸密切相关联的,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渗透。如四上“游戏规则公平性”一课,设计有这样的题目:丽丽与文文用扑克牌做摸牌游戏。你能帮他们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确定谁输赢吗?最多有几种游戏方案?这道题是对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不公平性等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方案是多元开放的:可以从扑克牌的花色来制订规则,如摸到红桃算丽丽赢,摸到梅花算文文赢;也可从数字的大小来制订规则,如摸到比3大丽丽赢,摸到比3小文文赢;还可从摸到扑克牌的数字和或积来制订规则,如每人每次任意摸两张数字和为偶数时丽丽赢,数字和为奇数时文文赢,等等。这样的方案,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且关联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

三、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教材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材呈现方式的改变表现为外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用动漫、图片、表格、故事等方式表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时,教材是先呈现两个杯子,分别放人石头和土豆,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对于这样的试验,学生兴趣不高,我尝试用讲故事《乌鸦喝水》,问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发现一只瓶子里有水,可是喝不到,怎么办?最后乌鸦终于喝到了水。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喝到了水吗?通过直观演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教材呈现方式动态化,让生感受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

教材内容是静止的知识,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动态的,二者不完全吻合。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表述的十分详尽,学生往往死记结果,而忽略知识的形成和思维活动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动静结合,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日寸,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每组4条棱相等,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相对的面同时向中间移动至完全重合,同理对棱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看到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化静为动,会给学生留下“长方体”的深刻表象,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教材呈现内容生活化,让数学学习充满趣味与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书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脱离学生生活的缺点。卢梭曾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打折问题”,我们把生活中打折问题引用到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日常生活经验中去选择哪种打折方式合适,学生不仅积极性会很高而且降低了难度,通过生活化的数学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很有必要。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让数学课堂更加自主和开放。

四、穿插使用,提升练习效益

一般,教材中的习题总在例题之后呈现,这是教材编写固定样式。但这样并不意味着要在例题学完后进行集中练习。其实在不少习题中,在巩固新知时,隐含新知识点。我们可针对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把课后习题穿插在新授的过程中灵活使用。我在教学苏教版教材“认识整万数”这一内容时,结合书上“想想做做3”这一习题,指导学生认识数级并学习按数级读数的教学设计。

(一)刚才大家借助计数器,读了不少整万数。如果不借助

计数器(顺势把黑板上的计数器擦掉),你们还能不能读出一些整万数呢?(课件出示:80000、360000、4250000、27360000)让一组学生开火车快速读数。

(二)提问:有没有发现读这些整万数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呢?

同桌讨论一下,再交流汇报。

(三)教师揭示数级:读数时把右边的4个0遮住不看,其

实就是把这个数分两部分来看待。(教师在黑板上画上分级线)这是我国的计数习惯,我们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称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称为万级。除了这两个数级外,还有别的数级吗?

(四)出示P87“想想做做3”中第一组中右边的整万数,让学生在脑海里先分级,再读数。

(五)出示8P7“想想做做3”中的第二组,让生横向读数。

引导生比较左右两边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地方呢?在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归纳:在读之前可以先分级,在读万级的数时,可以按个级上数来读,读后加读“万”字。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中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尤其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学A会数学思维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