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马兰关大衙门前的两座石桥
(2019-01-04 14:24:15)
马兰关大衙门前的两座石桥
马兰关大衙门前两座石桥的传说:历代封建王朝都遵循“圣天子孝行天下,首重山陵”的祖训。马兰关设正二品总兵守陵,马兰关大衙门即为总兵署。
大衙门座落在马兰关二村村中央的正子午线上,衙门对面是一大照壁,大门两旁是礼炮台,大人出行、回衙和重大礼宾活动,都鸣礼炮。还有大石狮一对,旗杆两根,大门内两侧是钟鼓二楼,东为晨钟、西为暮鼓。在古代,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两小时为一时辰,设专人负责提醒时间,因为钟声比鼓声听的远,所以,早晨敲钟警醒人们起床开始一天的生计。晚上才敲鼓。各大寺庙也是如此。后面大殿更是重檐抱柱、气势恢宏,是总兵大人虎帐谈兵、发号施令之所在。

大衙门平面图
令人不解的是;如此布局规整的总兵署,后修了两座奇怪的汉白玉石桥,一座在衙门前西侧主街道上,正南正北,像弓弦;一座在偏东南,像弓背。两座小桥都没雕刻、没栏杆、不起拱,比较简陋,略显寒酸。没有“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气派,与豪华威武的大衙门很不协调。
关于二桥的传说有三:
一是有一年,大衙门遭雷击起火,大殿毁于一旦,笃信风水的官员不去研究改善避雷措施,却去找风水先生消灾。风水先生说衙门火气太旺,在前边修两座小桥,桥下过水,以水剋火。后来,因为桥窄交通不便,不下雨哪来水?桥洞干脆又填上了,变成了土桥。
二是总兵大人为显示武将之虎威,衙门前两石桥为虎的两只前爪,西爪像收拢,东爪像前伸,成跃跃欲试之状,两桥都是五块汉白玉大条石,必是取虎爪五指之意?
三是说马兰镇历代出武艺高强之人,大衙门前是虎脉,一风水先生使坏,建议修了这两座桥。以压住虎脉,镇摄当地不再出能人。
無论怎样传说,一个有悖常理的规距确是事实。清朝时,守陵的地位很高,康熙年间,镇守东陵的为副将。到雍正元年,圣祖梓宫奉安景陵,把马兰关改“协”为“镇”,副将升为总兵,是最高军级单位为“镇”,总兵是正二品,第一任总兵叫范时绎,到一九一九年最后一任总兵崔祥奎。是汉人,老百姓习惯称“崔大人”。所辖的九营八圈儿。在最兴盛时,二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达几百名,守陵绿营兵丁由原一千二百名增到三千多名。给皇家办差。
那时,大衙门内外,真是冠盖云集,车水马龙。那些“头戴飞禽帽,身穿走兽衣”的各级官员,有拱手的;有请安的;有道贺的;有寒暄的;迈着方步,抖着顶戴花翎,一派迎来送往,热闹非常。
但有一个严格的规定,那就是正七品,也就是“把总”和周围各县知县拜见大人时,以及七品以上品级的官员走西桥;七品以下所有人等走东桥。常理是东为大,据今分析,可能是因为西桥在主街道上,道宽且直,东桥道弯且窄,借此来区分尊卑贵贱。可见等级之森严。
这正是;
巍峩衙署驻总兵,
殿宇奢华护帝陵。
钟鼓二楼分左右,
玉石双桥各西东。
拾階步步踏金液,
留连石石见血凝。
荣辱兴衰皇家事,
茶馀饭后笑谈中。
-
-
胸藏千篇文章,顶起遵化辉煌。
笑看浮生名利,唯爱美丽家乡。
-
贤弟工作太忙,愚兄特来拜访。
祝福新年快乐,送尔幸福吉祥。
-
吕建军:
-
古有军衙龙旗展,一镇精兵尽虎贲。
-
五行八卦布营盘,玉石桥头压雷音。
-
而今马兰景色新,军门之后多能人。
-
指点江山美如画,记述存史说古今。[回
-
-
-
-
观王兄文随感
古韵新声话二桥,采风觅迹景观昭。
老兵无数踏石过,今日方知来历骄。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