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不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他们何以创造?(三)
(2022-09-13 10:10:10)
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育儿、教育 |
实践
一、批判性思维教育
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教育改革九年历程:
清华经管学院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学院,学科覆盖2个学科门类下的4个一级学科:经济学门类下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每年招收3300名左右本科生,其中经管学院招收200名左右本科生,文理兼招。学院本科共有3个专业: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按照高考成绩衡量,清华经管学院可以说是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生源。
在十年前的2008~2009学年,学院针对本科教育改革进行了一年的调研和讨论。清华大学积极支持学院的改革,分管校领导在2009年春季学期把经管学院列为全校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先行尝试本科教育改革。我在2011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一文对清华经管学院当时的本科教育改革思路有系统介绍。
经管学院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2009级本科生中实施新的本科培养方案。这个方案的突出点就是把本科教育从知识层面扩大到能力层面和价值层面。为此,学院提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获取”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5]清华大学在2014年提出的教育40条中,把这个“三位一体”作为整个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
新的本科培养方案有三项具体改革措施。除了实施作为本科教育基础的通识教育和促进个性发展的三个方向(学术、创业、领导力)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两项之外,就是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学院把批判性思维教育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把批判性思维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把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抓手是有深刻思考的。本科教育既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方面,也有通识教育和个性发展两个维度。如何把这两个方面和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呢?
学院的思路是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是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粘合剂,批判性思维教育也是连接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桥梁。批判性思维教育具有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学院把批判性思维教育上升到这样的一个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新认识。
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到2018年春季学期结束,新的本科培养方案,特别是批判性思维教育,在清华经管学院已经实践9年。在此期间,学院从未停止过总结和反思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进展情况。2014年春季学期,在新的培养方案实施5年之际,学院总结本科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并以“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为题申请教育成果奖。该申请在同年秋季学期获得每四年评选一次的国家级教育成果一等奖。
在2016年秋季学期,在新的培养方案实施7年之际,学院组织了若干场回顾与反思研讨会。在2018年春季学期,在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9年之际,学院再次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期间,我作为清华大学第25次教育研讨会通识教育组联席组长,在讨论会上介绍经管学院的情况,并在学校层面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
在这些总结和反思中很重要的一次是学院在2016年11月25日组织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专场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由学院院长、分管副院长、教学办公室老师、授课教师、学生、校友参加,也邀请了来自大学教务处、教育研究院、新雅书院的老师参加。研讨会对相关课程进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那时正值我的《大学的改革》两卷本出版,所以在这个会上印发了收入其中的我的10次讲话,从2009年8月27日在200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第一次谈到批判性思维教育,到2015年8月20日在2015级本科生入学导向上的讲话。[6]在研讨会上,我结合这10次讲话系统梳理了经管学院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思路与历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回避问题并直面挑战。
这次研讨会上学院决定与ETS合作,使用ETS HEIghten批判性思维测试。学院希望通过这个测试来评估各年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校期间的变化,特别是用来评估一些核心课程的直接影响,包括比较不同授课教师之间的差别。学院分别在2017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和2018年1月(秋季学期结束)举行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测试共有393人参加,主要覆盖学院大一、大二学生。第二次测试共有151人参加,覆盖学院大二学生。从两次测试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大二学生在2017年秋季学期学习有关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效果以及不同授课教师的差别。[7]
学院在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方面有两项具体行动,就是重点建设通识教育中的两门课程:《中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
写作课,这是一门目前在国际高校,包括顶尖学府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大一新生必修课。在哈佛,《英文写作》(Expository Writing)是对本科生要求的唯一一门必修课。按照哈佛的要求,写作课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门课旨在训练学生就一个主题正确地提出问题,找到强有力的论据,清晰有效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客观评估他人观点的能力,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从高中阶段的作文写作过渡到大学阶段的论说写作的必要训练。一手研究、文本细读、批判性思维是贯穿其中的教学方式。要达到训练目的,以哈佛大学为例,12人一个小班,一个学期要开设70多个课堂,两个学期方可覆盖每年入校的1600名学生。
清华经管学院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把2学分的《中文写作》列为一年级必修课,学生可在大一的秋季学期或春季学期修。这是学院把批判性思维教育落地的第一门课程。《中文写作》课程内容重点是论说文写作,强调写作的说理性,把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
写作为什么与批判性思维相关?原因是写不好,是因为想不清。同学们发现,《中文写作》课不单是技术性的写作技巧,而更加是批判性思维的书面呈现。一篇不佳的文章,或者是由于材料搜集不充分,或者是由于逻辑论述不严谨,或者是由于理论应用不恰当。写作的目的是使作者的论说有说服力,最终是要使读者读后信服。
《中文写作》的授课方式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面批”三种形式。由于受师资所限,课堂在30人左右,与国外大学相比仍然偏大。小组讨论通常是5人左右的小组。“面批”环节是老师与学生一对一,老师当面批改学生写的文章并讲解其中的道理。学生写作的主题方向由老师确定,具体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择。
实现小班授课,特别是个别指导,是相当花费时间的。仅“面批”一个环节,教师每次与每个学生30分钟沟通,如果每学期“面批”两次,仅一个课堂30人就需要30个小时工作量。
学生对《中文写作》课有不同程度的认可,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同学的投入程度。一位2017级本科生是某省文科状元,她的高考作文获得58分(满分60分),她在《中文写作》课上投入很多,她的期末文章是关于袖子形成中折射出的汉满蒙三族服饰文化的交融。为此她投入很多精力,做了细致的研究,才完成了写作。
她感叹道:“高考写作是应试,不是为了探索、为了了解自己,不是自己与天地与古今中外的对话。现在,通过《中文写作》与《中文沟通》的学习,学习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内省的学习,是对自身的否定之否定,给自己的是一种修养。学到了不同沟通风格没有好坏,而是要认识自己,要将自己风格的发挥与情景进行匹配。无论是从对自己人生审视的角度还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角度,这两门课都是必备的。”
至今《中文写作》课在清华经管学院一直坚持开设了9年。
2018年5月17日,在首场“清华名师教学讲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宣布,清华大学将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计划到2020年,该课程将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这说明了经管学院坚持9年的《中文写作》(以及《中文沟通》课)获得了学校的认可。由学校开设《写作与沟通》课也将缓解学院聘用相关教师的压力。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是学院批判性思维教育落地的第二门课。它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成为一门3学分的必修课程,作为必修课它已经连续开设8年。在2011年5月18日,学院邀请了哈佛大学讲授《正义》课程的桑德尔(Michael Sandel)教授为首次成为必修课的这门课讲了一课。
哈佛的《正义》课是单纯的道德推理课程,而《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则把批判性思维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是考虑到中国学生特点而设计的课程。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对道德相关问题只能做肤浅的判断,无法做有深度的道德推理。开始时这门课安排在大二的春季学期,后来放到大二的秋季学期。从下一学年开始,这门课将放到大二的秋季和春季学期,学生可以选择。
这门课程目前有3位教师,平均大约30人左右一个课堂。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有小班讨论,大约15人一个小班。小班讨论由高年级曾经上过该课的学生担任“教员”(Teaching Fellow),独立讲授辅助材料并组织讨论。担任该课教员的学生普遍反映,担任教员的过程比之前的被动学习收获更大。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这门课是清华经管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中最具创新,也是同学们评价最高的一门课。在这门课上,同学们学习经典著作,辩论热点问题,从提出疑问到收集证据,从推理论证到考察其他可能的解释。这门课的英文名称是“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简称为“CTMR”。
经管学院学生的一个口头禅是:你对这个问题CTMR过了吗?意思是你对这个问题是否做过不同的分析思考。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磁共振成像)是两种医疗诊断设备。在清华经管学院,CTMR就是一种思维诊断方法或思维心态。现在,CTMR已经成为了清华经管学院的一张名片。
在每年的毕业季,我作为院长都会问经管学院本科毕业生们一个问题:四年中经管学院的哪门课对你们影响最大?我听到最多的回答是《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同学们对这门课有很多正面的评价。
比如,2010级的一位同学说:“有的课能授人以知识,让人具备某种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种课给人的影响,只是局限在特定的领域。但更有一些课,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提升一个人的思想能力。这样的课程,对人的影响便是一种全方位的提升。而这门《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便是这样一种课。”
2012级的一位同学说:“经管学院很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正如很多人说经管上的最有意思和最难忘的课是CTMR。这课对求职、未来发展看不出什么影响,但对于我却是潜移默化的。它让我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有比较理性的看法:完善权衡各种事情,做出最好的决定。这种思维和决策方式会帮助我在未来走得更顺和更安心。”
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是这两门通识教育课程,还体现在学院的其他课程中。如果说《中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是人文类的课程,那么大一必修的《新生研讨课》和《经济学原理》这两门课则是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它们也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是一门大一学生的选修课。而经管学院则把《新生研讨课》列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
每年学院开设10多个不同课堂,15个人左右小班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课堂,课程以批判性讨论为主。这是用批判性思维来连接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的一个例子。《经济学原理》课是经管学院的一门共同专业基础课,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经济问题以及更一般性的社会问题的导论课。
我从2002年秋季学期开始与学院其他教师一起讲授《经济学原理》课,至今已经16年。这门课不用数学公式,特别强调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的观察以及经济学直觉,也就是有意识地用批判性思维来讲授。这是用批判性思维来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个例子。
批判性思维教育也同样体现在自然科学类课中。
2018年春季学期,学院在通识教育课程的“物质科学”课程组中新增加了《物理学简史》课,在“生命科学”课程组中新增加了《生命科学简史》课。传统的《物理学导论》和《生命科学导论》课的重点是传授知识点,公式和实验细节是知识点的重要内容。知识点是科学发现的结果。但是这两门科学史课程重点介绍重要科学发现的历史脉络,让同学们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而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比如《生命科学简史》课中讲免疫,不仅讲了从接种牛痘到发现青霉素的历史过程,还讲了疫苗引发的副作用,副作引起的疫苗抵制,抵制造成疾病的死灰复燃,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这其中就不乏批判性思维教育。这是学院在自然科学课程中融入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尝试。
批判性思维教育还体现在其他教育环节中。举两个例子。
学院在2016年春季学期邀请《从0到1》的作者蒂尔(Peter Thiel)先生讲授一门选修课《创办新企业》。事实上,他在课中并没有讲创办新企业的细节,而是特别强调“逆向思维”(contrarian thinking)在创办新企业中的重要性。他解释说,“逆向思维”并不是在多数人的想法前面加一个“负号”,而是要想别人没有思考过的维度,要思考别人还没有想到的领域。比如,当别人都在讨论技术问题时,他就要提出商业模式问题;而当别人都在商业模式上纠缠的时候,他更多思考技术的可行性。
这正是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可以说是蒂尔的心智模式。他的这种“逆向思维”不仅使他在2004年成为Facebook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也使他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成为硅谷唯一支持特朗普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
另一个例子是我与特斯拉和SpaceX创始人、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马斯克于2015年10月22日在清华经管学院的一场对话。
马斯克在对话中反复强调“反直觉思维”(counter-intuitive thinking)和物理学“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对他的影响。他从量子力学中受到启发,在量子层面的物理规律与我们从宏观层面物理学中形成的直觉往往相反,却是正确的,因而悟出“反直觉思维”有意义。他又进一步推崇物理学“第一性原理思维”,就是一种刨根问底、追究最原始假设和最根本性规律的思维习惯,并以此对比人们通常使用的“类比”式思维习惯,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走捷径”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他的批判性思维。
他说这种“反直觉思维”和“第一性原理思维”是他想建造可回收火箭这一想法的起点。
无论是蒂尔的“逆向思维”,还是马斯克的“反直觉思维”和“第一性原理思维”,都是批判性思维,而且更多体现的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二层次,即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显然,批判性思维的这个层次很难从通常的课程中学到,或用ETS的考题来测试。学院所做的是创造条件,邀请像蒂尔和马斯克这样的人来讲课和对话,让学生有机会从中获得感悟,并尝试去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智模式。
这两个例子还启示我们,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关联。蒂尔的“逆向思维”和马斯克的“反直觉思维”和“第一性原理思维”,既是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也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引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所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创造性思维教育可以,也应该结合在一起。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819532722476659&wfr=spider&for=pc)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