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北大心理教授:优秀孩子都病了?别把学校变成精神病院
(2022-09-01 09:07:19)
标签:
教育育儿八段锦 |
八段锦(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北大心理教授徐凯文观察到一个很让人心痛的现象,特别优秀的学生,考上了中国最顶尖的大学,竟然想要自杀,而且是屡次自杀。
这些孩子从表面看来很像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也一定会被诊疗成抑郁症,但是对他们所有抗抑郁的药物都无效,甚至使用电抽搐也没有任何效果。
徐凯文认为这不是普通的抑郁症,而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他把它叫做“空心病”。
很多父母以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大学,将来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就一定能获得幸福,这可能是最大的误解。
这些北大的学生,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如所有人希望的那样优秀,却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不是想自杀,而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
01 空心病的来源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人活下去的意义感和存在感,主要受这几个方面影响:
社会:焦虑的时代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描述了当今社会普遍蔓延的不安情绪,他认为我们身处充满竞争、绩效主导的社会。不管你愿不愿意,所有人都要超负荷运转,996是普遍现象,失败、充足的休息都是不允许的——那被认为是不努力。
这带来了什么呢?
根据全国流行病院调查的数据,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概1%到2%,现在是13%;抑郁症十几年前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倍。
学校:疯狂的应试教育在功利的社会背景下,学校也沦为培养精致利己主义的地方,因为你要挤掉别人才能胜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在疯狂的气氛中,中小学自杀率在上升,为了防止学生自杀,学校的走廊和窗户都装了铁栅栏。徐凯文说他在精神病院里面工作过,也在监狱实习过,监狱和精神病院都是这样子。
难道我们的学校也要像这些地方一样吗?明明是想培养大学生,实际上却是在给心理医生输送病人?
父母:控制和加大压力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系主任、青少年大脑研究权威弗朗西斯.詹森提出,青少年的压力反应系统本来就很敏感,大量来自社会、学校、同伴和泛滥的媒体信息已经够他们受的,如果父母再对他施加过大压力的话,他们的大脑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
如果社会和学校都给孩子施加了太多压力,那么唯一的港湾就只能是家庭了。可是父母在做什么呢?
徐教授有位来访者说,19年来,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所以他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父母希望孩子按照社会要求得那样优秀,但是有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当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愿望行事,当父母把承受的焦虑和压力直接二传给孩子,他们就沦为了功利社会的“帮凶”。
家庭生活是最让青少年担心的压力源之一。
那些无法承受压力的孩子,即便没有自杀,也可能转向其他出口,沉迷网络、谈恋爱、无法完成学业等等。
有些人是勉强坚持到了大学,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就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了。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很可能是社会、学校或者家庭出了问题。
02 怎么预防空心病
当得了空心病生无可恋,才想要治疗是很难的,更好的办法只能是预防。
回到人生的起点,有谁是只为了减少痛苦而活?我们想要的是幸福,人生没有意义,那是因为开始的目标就设错了。
幸福是怎么来的呢?靠名校、金钱和赢得一切吗?
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年轻的时候曾经研究抑郁症,他发现怎么努力去减轻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也总有一些人无法治愈,于是他改变了思路,他开始研究那些幸福的人到底为什么会幸福。
按照普通人的想法,幸福不就是快乐吗?是不是那些经常笑的人就是幸福?
塞大师有个朋友叫蓝,25岁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业余生活还很丰富,得过全国的桥牌冠军。但是这么一个牛人,在爱情上却完败。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位朋友待人特别冷淡。美女和他约会,高兴而来,败兴而归,常常被气得破口大骂:“你无聊、无趣、无情!”
蓝也很委屈啊,我又不是故意的。于是,他就找了个最贵的心理专家帮他分析。
专家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想找出蓝到底有什么心理缺陷。
童年创伤有吗?父母问题有吗?要不就是喜欢同性?可是找了半天,一个都木有。
蓝家庭正常,爱好橄榄球,也喜欢智力活动,完全就是个大好青年,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呢?真是想破头也搞不懂。
后来有一天心理专家终于发现,原来蓝属于那种基因性缺乏积极情绪的,就是天生不容易高兴,没激情!这类人仅占到人群的5%。
既然感觉不到积极情绪,那肯定不快乐啊,怎么可能幸福?但事实正好相反,塞利格曼认为蓝是他认识的最幸福的人之一。
幸福是千姿百态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只能通过同样的事、同样的方式获得幸福。只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坦然做自己,就能幸福。
积极情绪很少的蓝为什么幸福感很高?
原来蓝有“flow”。
Flow是什么???
蓝每天9点半进入证券交易中心工作,直到下班为止,时间好像都为他停止了;他玩桥牌也是这样,比赛那几天,时间为他停止了。
时间停止,就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所说的“flow”状态,直译过来叫“心流”,也有叫“沉浸体验”的,意思是指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极度的兴奋和充实感,这和普通意义的快乐不太一样。
快乐的时候,你是知道自己很快乐的;但心流的时候,你什么也感觉不到了,完全沉浸于其中,就好像时间停止了!这也被叫作高峰体验。
这种高峰的好处是比较持久,高峰过去了也不见得马上就是低谷,不像获得某些外部成功那样,给人带来的快乐总是很短暂;而且一旦有了第一次,就可能会有之后的很多次,这是可以复制的体验。
幸福有时候就这么简单,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忘掉自己。
03 获得心流的方法
当你的内心一片空旷,只能靠不断追求外部成功维持动力,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外部成功并不能解决一切。不想空心的唯一办法,是回到内心,找到能让心灵滋养的方法。
当你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的时候,你才能深度体会到其中的美好。
想获得心流,有几个起码的条件。
首先,得心甘情愿。至少不能只是“我妈想让我上北大”这种吧?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做好,才有可能坚持得下去。
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光有兴趣不行,你还得擅长。达不到一定的境界,还是不能心流。
但也不用被吓到,世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擅长和喜欢的东西而已。
最后一点是专注。想太多不行。如果一边做事一边琢磨:我要是做成了,金子和美女都是大大滴!
所以你看小时候读到的故事,那些大科学家都有点傻气,比如居里夫人忘了吃饭了,爱因斯坦走路撞大树了,陈景润把衣服穿反了什么的。
他们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一点,其它的就注意不到了。这些人大多数都穷得叮当响,但他们的心不空,能感受一般人体会不到的高度幸福。
现在这样的傻子是越来越少,遍地都是精致利己主义,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每走一步都要有“实在”的用处。可是不懂得“犯傻”,也就失去了专注可以带来的幸福。
那些考上北大的孩子为什么还不开心?因为他们只是在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即便不自杀也早已经放弃自己了。
既难以发现和坚持自己的乐趣,也很难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正在学习或者研究的东西上,从中找到乐趣。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生最高级的活法,就是做自己。每个人都有成为自己的强烈愿望,也会因为不能成为自己而崩溃。
好的社会,条条大路通罗马,人各有其福,幸福的标准绝不会只有一个。愿我们的孩子不仅仅“优秀”,更能获得美好幸福的人生!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623459649317849)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