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阳妻子说永远爱他:教育男孩需要十年,教育女孩可能要一辈子
(2022-08-30 10:00:29)
标签:
育儿教育八段锦 |
分类: 育儿、教育 |
八段锦(八段锦的心理八八)
这个反家暴月注定不太平。
宇芽被家暴后,蒋劲夫的外籍女友被家暴也登上了热搜,紧接着,曾经被大众轰轰烈烈支持反家暴而成功离婚的李阳前妻(好像也是现妻)Kim,在感恩节(11月28日)当天发长文宣布复合,开头第一句就是:
“我将永远爱我的丈夫”
我突然想起一句古典汉语:“从一而终”,可是这位女士是美国人,难道真应了李阳的话,他用家暴解决了“中美文化冲突”?
这明明是推动反家暴法实施、以一己的离婚带来了首例“人身保护令”的斗士啊,后来的宇芽正因此得到保护,现在她却要重新回到伤害过她的丈夫的怀抱了。
难道她忘了被按在地上、两岁孩子在一边尖叫的痛苦,忘了在法院门口和支持者拥抱时的心情了吗?
写满了“爱”和“原谅”、逻辑严谨的文章,看了却让人从心底感到别扭,因为那个被爱和原谅的人,好像从来都没有变过。
家暴事件后李阳在公开言论中屡次把这件事当做段子逗人笑,洋洋得意地对着学员说,“我打老婆的事,我有没有羞耻感?脸红不红?一点不红,为什么?正常的。”
你相信这样的人能脱胎换骨吗?
美国律师协会的数据显示,32%的受虐女性在六个月内会遭受第二次虐待,47%的施暴男性每年至少殴打配偶三次。
家庭暴力是一个持续的周期性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越来越严重的伤害。
李阳在被原谅之后倒是发了“诚恳”的长文道歉,不过网友并不买账:家暴者的道歉必须很真诚,不然怎么会有下一次家暴的机会?
上一篇我们讨论了家暴事件对男孩教育(源头)的启示(详见“Papi酱旗下知名博主宇芽被家暴:家暴男是怎样造就的?”),这一篇我们继续讨论女孩的教育。
01 女性是受害者,也是同谋
家暴难以杜绝的原因之一,是被局限在家庭内部,变成别人都不能干涉的私事。Kim女士在反家暴活动中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把家暴变成了公开领域可以讨论和处理的问题。
她现在将这件事回归成私事,提出“家暴也不能泯灭爱”的说法,也就更令人迷惑,难道爱中还可以包含这样的暴力?
首先要明确一点,什么是家暴,和普通的夫妻吵架有什么区别?
中国第一部反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家庭暴力明确定义为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
家暴和爱并不兼容,不能因为带个“家”字就模糊了它的实质。
Kim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十岁的女儿每当听到男人大声吼叫都会惊跳,作为母亲我知道这是为什么。
但是作为父亲的李阳并不知道,他说家暴对孩子教育毫无影响,“我和她打一架又怎么样?你爸打过你妈没有?”
他们夫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旁人可以不置评,但是他们有没有资格做三个未成年女儿的父母就有待观察了。
电视主持人特蕾莎.戈达德从小就经常被父亲毒打,但是因为父亲在努力养家,特蕾莎很自然接受了一个观念:被关切就包括承受暴力。
她的第一段婚姻遇到的是一个变态的控制狂,第二段婚姻嫁给了一个劈腿男,她为这两段婚姻分别自杀过一次。
死过两回以后,她终于看清了一件事,如果暴力就是父母给予孩子情感的外在包裹,那么你的孩子会对有暴力倾向的人特别有吸引力,她根本无法分清暴力和爱有什么界限。
如果孩子经常接触家暴而且总是能够被原谅,哪怕没有直接施加在她身上,她也会误以为,爱就是这样的,她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值得更好、更正常的爱。
这样长大的孩子,在家暴中恐怕很难第一时间保全自己,并且彻底和这种关系分离,甚至,她也可能用暴力解决家庭纷争,受害者是比她更弱小的孩子。
在男权社会里,让一个女孩懂得什么是正常的爱、怎样爱自己,有时候是件很困难的事。
波伏娃曾经这样描述女性(包括她自己),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没有女性自己的同谋,一再容忍、原谅,高估或者错认所谓的“爱”,痛苦也许不会持续这么久、甚至波及到无辜的孩子,让这种伤害理所当然地传递下去。
受害者沦为了同谋,才是最值得悲哀的。
02 教育好女孩的盲区
男孩和女孩的培养目标都是健全的人格,本来是不应该区别对待的,但女孩的教育不可避免的问题,是难像男孩的教育那样自然,因为社会要女孩做的,和她本该做的会有些差距。
沱沱的朋友曾经见过宇芽,说她对男友很好,很能牺牲,但是这么好的女孩为什么会被伤害而且难以逃离?
一个社会认可的好女孩:是安静乖巧、懂事听话的;是善解人意、宽容体贴的;是真爱至上、充满母性的……
Good,如果你是这样的好女孩,刚好适合家暴男,他们就需要能无条件包容他们、爱他们的人,显然他们并不配。
但如果你从小就是在对某些暴力习以为常的环境中长大,你怎么会知道没有人可以那样对你,一次就已经很足够?
当一个好女孩被家暴了,她的第一反应反而是,我做错了什么,才会被这样对待?
她比犯错的男人更会反省自己。
为什么女孩那么爱看甜剧、那么容易相信用甜言蜜语掩盖真面目的男人?
因为她们可能被教育成乖乖等待王子救赎的公主,而不是像王子一样先走遍世界,看遍足够的人性以后,再为自己挑一个合适的人。
还是快点抛弃那些“好女孩”的观念吧,你一直以来受过的教育可能都是错的。
03 父母能为女孩做些什么
《愤怒之舞》的作者哈丽雅特.勒纳提出关系中有两种问题,“过度功能”(over—functioning)和“低功能”(over—functioning)。
过度功能是指你替别人完成了本来属于别人的事情;
低功能是指你依赖别人完成本该由你自己完成的事情。
传统好女孩教养的模式,其实就是在培养过度功能的拯救者和低功能的依赖者。
依赖者缺乏独立的人格,总想依靠更强有力的人,也就难免要受对方控制;
拯救者被母性光辉绑架,永远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容易吸引各种渣男。
父母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培养一个正常功能的女孩呢?
毫无疑问,要避免家庭暴力孩子是从观察和父母的互动中学习什么是爱的,爱是彼此尊重、支持、关心,可以有争吵和冲突,但是从来不包含极端的暴力。
满脸狰狞却说这里有爱,只会培养出扭曲的小孩。
父亲是女儿看待男性的窗口,一个从父亲那里得到关爱而不是暴力的女孩,会很自然地爱自己。
长久暴露在暴力之中对孩子的大脑和心灵都会造成伤害,如果无法避免暴力还想对孩子好,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
不设限美国硅谷有三位“沃氏姐妹花”,大姐苏珊·沃西基打造了谷歌最重要的网络广告模式——Absense,人称“Google之母”;二姐珍妮特·沃西基是医学人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小妹安妮·沃西基是基因技术公司23andMe的创始人,被誉为“女版乔布斯”。
当被问到为什么她们三姐妹可以在男性当道的硅谷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小妹安妮说母亲“很少说别干什么事”,“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性别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唯一就是上洗手间有时需要排队。
哪些事情应该是男孩做的,哪些应该是女孩做的?女孩教育的最大误区,就是把她只放在“女孩”的刻板印象里。
无法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女性,很难离开施暴的男性。
女性,不应该仅仅是女性,她应该和男性一样首先是个人,背负自己该背负的,才能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
不过于强调某种“性别美德”同样的事情,男性可以轻易得到宽容和原谅,女性却没有这样的特权;如果家庭教育再过于强调顺从和忍让,只会让女性处于外界对自己苛刻、自己对自己更苛刻的困境。
女孩更需要勇敢、果断和“血性”,才能避免沉陷在感情的泥沼里任由伤害。
一味强调牺牲是美德,会让女孩在不断奉献中失去了自我关怀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抗争和爱的能量。
更多的鼓励男孩一出生时就被公认为“优势性别”,享受理所当然的优待;
而女孩终生都要在社会偏见中努力求得平衡,所以就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鼓励,才能为自己的性别真正感到骄傲,和根深蒂固的偏见说白白。
女孩想要站起来,需要社会、家庭和自己持久的支持。
教育一个男孩可能需要十几年,教育一个女孩,可能需要一辈子。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2088648768569099)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