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哈佛精神病学家:父母言语虐待堪比家暴!小心这13种行为
(2022-08-26 10:09:29)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育儿、教育 |
2012年三月,一个网名为“走饭”的女大学生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定时自杀信息,随后她通过上吊的残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据悉,走饭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自杀行为也是在病痛折磨下做出的选择。
走饭的离开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关注。自那以后,一直有人在这条微博下留言,抒发自己痛苦的心声。时至今日,留言已经多达100多万,而时隔9年,依然有人在这条微博下表达着自己饱受折磨的心声。
这些留言的孩子,大的不过大学毕业、刚入社会,小的甚至只是中小学生,他们把这里当作树洞,发出来的话却是字字椎心泣血。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愈发严重,社会新闻上时常可见中学生、甚至小学生患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的情况。
我们之前也曾探讨过那些就读于名校的“学霸孩子”,他们也有很多深受心理问题困扰。尽管看起来他们都是成功优秀的“别人家孩子”,却依然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点击阅读:)
很多家长不明白,甚至直到自己孩子出现问题后都想不通: 自己家的孩子那么乖、那么懂事,怎么就心理出现问题了?
其实,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和原生家庭息息相关。父母当然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好的,但是时常会用错了方式。做好家庭教育,就能大大降低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的可能性。
大部分人在谈论到教育话题时,总是会对 心理学意义上的“虐待” 这一黑暗面避而不谈。
我们通常想象中的虐待是什么样的?家长对着孩子唾沫四溅地责骂、孩子在墙角瑟瑟发抖?
事实上,精神性虐待来得要更加隐秘和微妙,并且这种“虐待”所带来的后果在孩子身上的体现远远不止于心理层面。
“肯定不会有家长毫无理由地对着孩子一顿臭骂,谁都知道这有问题。”丹佛洛瑞儿童与家庭治疗中心的创始人、心理学家谢莉尔·齐格勒(Sheryl Ziegler)如是说道。
作为一个曾治疗过数千儿童和家庭的资深心理学专家,她指出,家长的言语虐待往往是不自觉的,父母依照着自己幼时受到的家庭教育,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绝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出于虐待的目的去伤害孩子,但往往形成潜移默化的伤害。
这种伤害,有时甚至伴随一生。
他们可能出现强迫症、精神分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和自杀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有可能在孩子成年后出现慢性疾病、心脏病甚至难以和自己的孩子建立健康的关系。
伤害一旦造成,便覆水难收。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马丁·泰彻(Martin Teicher)发现:“你无法通过甜言蜜语来弥补那些伤害性的话。” 很少有人意识到口头辱骂是最严重的虐待形式之一,在抑郁和焦虑方面,其影响甚至能与性虐待相提并论。
而且他的研究及其他研究表明,比起身体虐待,情感虐待与心理问题的关系更为密切。
尽管这种“虐待”行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影响不同,但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这种虐待和孩子受伤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翻译成人话就是 :停止以下这13种行为。
根据齐格勒和泰彻博士两位专家的研究,这13种言语上的“虐待”行为可以被分为三大类: 更执着于给孩子“定性”而非就事论事,优先恐吓和控制孩子而不是进行沟通,选择惩罚而不是教导孩子。
01
给孩子打标签,而非就事论事
1.辱骂
当医生和研究人员要确定孩子是否被虐待时,通常首先要询问的就是辱骂,特别是那些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或毫无价值的话。
试想,如果总是对孩子说类似于“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的话,孩子久而久之就会以这样的标签来否定自己,而这种影响会一直影响孩子的青春期乃至成年时代的一生。
指责自己的孩子调皮、总是把事情搞砸,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些标签最终会变成孩子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你做不到的”“你太蠢了”“你总是失败”,这样的话语会在孩子心里挥之不去。
齐格勒博士指出,在心理学层面上,这种内在心理可以转变为一种“投降”—— “如果我在你心里是个失败者,那我就真的失败给你看看。”
这样做的父母也会失去孩子的信赖,孩子不仅会自尊心受挫,更会害怕信任他人、害怕向外界寻求帮助。
针对这一问题,解决方法也很简单:不要这样做。但是这个一目了然的方法却几乎没人能做到。
有时候父母就是会无意识地将敌意投射到孩子身上,下意思便会责骂孩子。
问题可能来自父母内心的偏执,也可能源于父母的脆弱型自恋(注:脆弱型自恋,vulnerable narcissism,指自我夸大,但内心脆弱,缺乏安全感)。如果你对孩子有时也会有无意识的责骂,不妨扪心自问,“我希望孩子听到的是什么?”
当父母被激怒的时候,与其下意识骂出“你怎么这么懒”,不如换个说法,“你今天是不是忘了做什么事?”
2.对孩子说“你总是”和“你从不”
即使你成功避开了第一条,你可能也总会和孩子说,“你总是忘记……”“你从来都不……”这样的话。
“你总是”和“你从不”可以对孩子的自尊与活力产生与辱骂相同的心理影响。
孩子会想, 如果我总是做得很差、从来没有把事情做好,那我为什么还要再做呢? 孩子最终会形成一种“固定心态”,不论是孩子的不开心,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都与这种心态息息相关。
齐格勒解释道,“你可以激励孩子,促使他们改变。”如果发现孩子行为不佳,不妨用好奇心引导。她推荐了以下措辞:“我希望你能注意到……”
家长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要假定孩子总是那么坏?”
3.转移话题
转移话题,就是说在和孩子发生矛盾时,提出不相关的问题或孩子过去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翻旧账。
比如孩子过来找你说:“妈妈,你说我很懒,我感觉有点受伤,好像我从来都不帮忙做事一样。”而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好吧,但你上周也没有问就用了我的东西。你也不尊重我啊。”
“家长总是喜欢在矛盾中牵扯到其他事情,可能这些事情确实与当下有一点联系,但这种做法是完全没必要、并且很有害的。家长要做的应该是就事论事,集中到眼前的问题上来。”
当你翻旧账时,首先就会让自己更生气。对孩子来说,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心态,而且还会让他们与你越发疏远。谁愿意亲近一个总是数落自己以往不堪的人呢?
4.其他负面性总结
有些家长会就孩子的性格、价值进行一些负面性的总结评述。
最具侮辱性的一些表述类似于“要是我没生过你就好了”“你怎么不像你表哥那样”,甚至是,“你跟你爸一个德行”这种话。
对孩子性格进行总结的家长往往认为他们的孩子要么全好、要么全坏,无疑都过于偏颇。不如学会发现孩子的长处,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任何品质都有正反两面,比如坚持看似是优点,但坚持的反面可能是固执和纠结;虚荣心看似是缺陷,但也可以转变成一种审美上的优势。
5.“Gaslight”
Gaslight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源自美国电影《煤油灯》(Gaslight),是一种心理操纵,指的是一个人反复不断歪曲事实,让对方怀疑自己的认知、记忆、判断甚至感受。
Gaslight是一种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伤害很深的心理折磨,而施害者可能也并非出于主观意愿。
类似于“我没说过”“我没保证过”等等,都是亲子关系中常见的“gaslight”话语。家长们利用gaslight和转移话题的手段,来保证自己总是正确无误的,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权威。
你可以问问自己,是否必须要时时证明自己的权威和不可质疑?你会不会对除了孩子以外的其他人也这样做,让他人怀疑自己?如果对任何其他人你都不会这样做,就更不能对自己脆弱的孩子这样施加心理折磨。
事实上, 共情孩子的感受并敢于向孩子道歉,反而会增加作为家长的可信任度。
02
总是恐吓和控制孩子,却不学着沟通
6.傲慢和贬低
“家长居高临下的态度,正反映了他们需要对孩子进行控制和羞辱,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威性。如果你对孩子习惯了以冷嘲热讽的态度说话,总是居高临下,轻视孩子所取得的任何进步,孩子就不再会和你交流他们的真实想法,因为这样的关系是没有安全感的。”
这种习惯性贬低对孩子和亲子关系都伤害巨大,不要再盲从所谓的“打击式教育”。
7.责备和羞辱
泰彻在评估人们是否遭受童年虐待时,往往还会问他们的父母有多少次在别人面前责骂、嘲笑或羞辱他们,并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有纪律本身是件好事,但家长在履行这一点时,要避免让孩子怀疑字迹、讨厌自己。” 积压的斥责会减弱孩子的自我构建能力,可能导致他们在未来无法独立成熟。
8.频繁吼叫
面对孩子总是不自觉放大音量、大喊大叫,这也是一个要点。
大吼大叫本身并非虐待,但随之而来的训斥、危险的氛围以及这种吼叫出现的高频率加在一起就成了虐待。
卡拉·诺姆堡(Carla Naumburg)博士在《如何不再对孩子失去理智:成为更冷静、更快乐父母的实用指南》中写道,“面对孩子失去理智的次数越多,孩子将其与负面情绪连接起来的脑神经元通路就越敏感,未来孩子就会更容易惊慌失措。”
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大吼大叫并不能作为一种可以频繁使用的家庭教育策略。 吼叫等于恐惧,而恐惧是爱的反面。
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学会改变语气,学会控制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不要吓唬孩子,要认真对待孩子。
大喊大叫的父母往往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训练提升抗压能力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9.恐吓和侵犯个人空间
对孩子偶尔的大声吼叫也许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你吼叫的初衷就是要恐吓孩子,那就不一样了。
家长总是会忽视自己在孩子面前是多么高大,而孩子又是多么脆弱敏感。试想作为成人的你比起孩子来,身高、体重和音量上都有着多么可怕的差距。
如果家长有心或无意利用了这种成人与孩子的差距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种欺凌。
10.把孩子逼入死角
控制和恐吓的另一常见手段往往出现于多孩家庭。比如等孩子的哥哥或姐姐不在场时,单独指责最小的孩子,或者坚持让孩子一个人,好一对一地斥责孩子。
齐格勒表示,如果家长准备做的事情,一旦现场不止有家长和孩子两个人时,家长就觉得这样不合适,那这样的行为更不适合单独对孩子做。
03
选择惩罚、而不是教导孩子
11.克制情感
在中国的家庭中常见一种模式,就是家长的举动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接受和爱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非无条件的。
一些家长往往会把“奖惩分明”做的太过火,却忽视了家庭教育不是在做考试题,孩子也不是等着被打分的受训者。
孩子做到了家长的要求,父母便大加赞赏,热情起来;孩子没达到期待,父母便冷眼以对。长久以来,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在这个家里的价值都是有条件的,他们的情绪会变得不稳定。
12.说脏话
当着孩子面说脏话 和对着孩子说脏话有本质上的区别。脏话通常与愤怒、沮丧和反对有关,对孩子说脏话会把所有这些负面的联想倾注于孩子身上。对孩子来说,这就等于是在说“你很坏”。
13.威胁
大家都知道不能威胁要伤害孩子的身体,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其他威胁也是虐待的一种。
比如你告诉孩子,如果他不按照你说的去做,就让警察来抓他,不给他付学费,或者让他不准再和朋友玩,这都是非常严重的威胁行为。
04
结语
齐格勒指出这13 种行为的共性:家长被触怒后,失去了理智,无法在思考过后再说出合适的话,口不择言。
虽然文中列出的这份清单很长,但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心理虐待。需要注意的是,“非语言情感虐待”的特点是, 孩子很难取悦父母,或父母导致孩子过早地承担成人责任。
如果在阅读过后,发现你曾做过其中任何一点,你都可以通过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来缓解问题。
父母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才意识到我曾经对你说的话(做的事)是有问题的。妈妈/爸爸从小也是这么被养大的,就以为教育孩子就该这样,不过现在妈妈/爸爸知道了,这么做是不对的。”
当然,也可以尝试更潜移默化的方式,比如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和孩子建立更亲密牢固的情感纽带,避免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孩子自然会感觉到,爸爸妈妈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而你也会发现,原来孩子没这么难管教。
为了完全赢回孩子全心全意的爱和信任,这种改正必须坚持下去。如果你对孩子承诺过,我我再也不会如何如何,但没过多久又忍不住重蹈覆辙,孩子只会比原来更不信任你,家庭关系会更加不健康。
尽管如此,曾有过这些举动并不意味着你不是一个好家长,也许你只是爱孩子爱错了方式。 当你发现这些问题后,越早停下来,这些问题会造成的影响就越小。
ref:
https://www.salon.com/2021/07/11/good-enough-parenting-starts-with-avoiding-these-13-abusive-behaviors/
(摘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LKGJ6AK05268AGI.html)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