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真正自律的高手,为什么都是“情绪化”的?

(2022-08-19 09:27:16)

西希

01

颠覆认知的发现

有一个广为传播的真实故事,主角是十大起死回生事件之一的盖奇。

1823年,25岁的盖奇在美国铁路工作时,意外被铁棍刺穿头颅,造成严重的脑损伤。幸运地活下来后,好像换了一个灵魂似的,与之前判若两人。原本他是个思维灵活、非常有效率的领班,康复之后却变得优柔寡断,无法计划和安排任务。

这个古老的传说,引起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的注意。后来,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跟盖奇一样病情的埃利奥特。

埃先生曾经是别人的楷模。患病后,医生切除了脑肿瘤和被肿瘤损坏的组织。从此,埃先生没办法再规划合理时间,甚至还会突然离开会议去做别的事情,或者整个下午都在犹豫到底按照什么标准给文件归类。

埃先生的表现一塌糊涂,被辞退了。找了很多工作,都以失败告终。生活上的事情频频出错,屡教不改,导致两次离婚。

达教授对埃先生进行了一连串测试,发现埃先生的记忆、语言、计算、学习等能力都很正常,有些表现还非常优异。所有测试都指向一个结论:

经历上述所有测试后,埃利奥特似乎成为一个拥有正常智力,但无法做出正常决策的人,尤其在这些决策涉及个人和社会事务的时候。——《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大脑》

忽然,达教授意识到一件怪异的事情:

埃先生非常懂得克制情绪,就像那些杰出的成功人士一样,但是,他好像一直都用置身事外的态度对待所有事情,哪怕是自己遭遇过的悲剧。

对此,达教授和团队开展一系列研究,发现了一个颠覆常识的认知。

02

别迷信理性

从小,我们脑海里就植入了两种传统理念:欲望导致毁灭情绪化是魔鬼

这两个规则,来源于两个经典的理论假设:

一个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

他认为,人的意识里有是三种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其中,自我是理性的正常人,本我是一匹不讲道理的、整天想着吃喝玩乐的马。所以,自我要去管束本我,牵着它往正确的方向走。如果管不住这匹叫本我的马,将会走向悬崖边,然后——

堕落。

另一个是著名的西方经济学概念,理性人假设

这种假设已经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认为,人类是理性的,总能利用掌握到的信息及资源,做出最优选择和行动,变得——

优秀。

这两个传统的假设,死死地焊在处事规则里,结果,每次没完成目标和计划,我们就会责怪自己:

看来,是我太软弱了……立的flag必倒,交给我的事必拖。

古代的思想家们,也一直劝诫世人:情绪是你决策和行动时的杂音,你要屏蔽它。

然而,如果往下深究,上述观念隐藏着一个可怕的价值观:

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基本的人类准则,每个人都必定会达到。如果达不到,那就是我的问题。为了达到这条标准,我必须服下绝情丹,摆脱七情六欲的干扰。

达教授的研究颠覆了上述假设。

真正让你落实决策的,是情绪,而不是理性。

比如,我立了个flag,一周至少写一篇文章。

为了实现这个flag,我首先得做逻辑分析:顺利写出一篇文章,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条件?接着我就:

A1 搜索课程架构或建议(隐含了写作必备能力)

A2 推理出几个能力

A3 制定出多个学习方案

A4 选择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A5 日常生活的任务安排

B1我今天应该先阅读还是先写作

B2我这周什么时候开始写作

B3今天好累,写还是不写

B4冒出一个新想法/热点,写它还是写计划内的

……

如果情绪功能受损,影响的将会是A4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跟选择做什么有关的行动。

我们必须用逻辑推理分析(即理性)来安排任务,但如果没有情绪支持,我们干不下去。

此时,可能有人说:

不对啊,我有时候就是用理智战胜了厌烦情绪,才把事情做了的!

说得对,这是有时候

03

控制等于内耗

我的朋友,受脱发困扰很久了。我们劝他,少吃油盐重的食物,戒掉炸鸡和可乐,早睡早起。他嘴里说着好的好的,转身偷偷去麦当劳买全家桶。

他偷吃还不擦嘴。妻子发现了泛着油光的嘴唇和嘴角的残渣,把他骂了一顿,还在我们群里通报批评

很多人也是如此。

熬夜引起头秃,奶茶诱发肥胖,但……还是明知故犯。

论文作业影响成绩,策划提案影响项目进度,可……还是快到Deadline才去做。

虽然朋友们觉得我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好像可以克服所谓的惰性,运动、阅读、写作、早起、早睡……但我从来都不标榜自己的自律

《看理想》发表过一篇文章,关于钢琴家陈萨的访谈。在大众眼里,要成为钢琴家必须得自律吧,琴技是不练则废的能力。但陈萨是这么说的:

其实,自律这个词,我一向不是很喜欢,因为它带有一种压制感,就好像你必须要在一个笼子里去遵从一种律法。

我深以为然。

曾经我也用与情绪作战的态度,来要求自己自律,后来发现这样非常痛苦。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的比喻非常好。作者把理性理智自制力的部分比喻为骑象人,把情绪欲望本能相关的部分比喻为大象

弗洛伊德的某个点说得没错,如果大象的能力太强,就会连带着骑象人偏离目标。但是——

如果骑象人强行控制大象,将会耗尽骑象人的生命力,加速颓废。

也就是说,你在消耗你的意志力,可能就只撑得过三分钟热度。

骑象人无法在违背大象本身意愿的情况下,命令大象。”——《象与骑象人》

骑象人和大象的关系,绝不是谁控制了谁

04

谦卑地引导大象

我更愿意说我自律是为了得到其中的乐趣,我去追求某一种光芒,才会进入这个看起来像是自律的状态。就像一个未知的盒子,你在跨门要进去的时候,是揣着热情的,因为你知道进去以后有什么好玩的在等着你。”——钢琴家陈萨如是说。

冥想疗法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内观。其实就是建议我们,多关照心里的大象,听听它的想法,引导它,而不是控制它。

在我过往的经验里,大象(情绪)就像是天生神力的孩子,受到刺激可能就会爆发。要想达成自律,骑象人(理智)首先得学会谦卑,承认自己不能掌控一切。

每当我不想做运动的时候,我会跟大象说:想想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力量感,这不是你向往的吗?先尝试做个10分钟吧,微小的行动也能带来巨大改变哦。

写作的时候也一样:要不先写个开头,再不济就100字吧。

这样的策略,对也是有用的。在我“10分钟运动的提议下,从不爱运动的他,前几天竟然一口气做了45分钟的燃脂运动。

有时候真的不想执行任务,这时候我会跟大象商量,问问它是什么原因。学会跟内心对话,是内心秩序保持稳定的关键。

如果大象是因为定制的计划太密集,精疲力尽,没法再执行下一个任务了,那么我就会陪伴它,做它想做的事情,静待一阵子就调整计划,适应大象体力

05

立正式的规矩前,先让大象学会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立了个flag,要把家里的书看完。

我老早就想这么干了,现在才公开提出来,因为前期做了很多心理建设、条件准备。

在正式立flag之前,我的骑象人大象已经尝试过不同的路径。比如,7月份,我看了7本书,非虚构的、虚构的,工具类的、社科类的,找出合作完成的节奏。

原本这个flag里,有骑象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任务。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定了一条规则:阅读必须要以输出为目的。如果按照这条规则,那这个flag将会抛来巨大的输出压力,不知道大象是否能撑得住。

幸好,经过前期的训练,骑象人大象都有一种默契:输出方式不止文章一种(虽然最后也会变成文章),可以在通往flag的路上,一起找到兼顾效率和质量的最优解。

几年前我也在朋友圈里立过一个关于运动flag。当时就有朋友评论,暗示会倒。我不仅做到了,而且用的是“Insanity60的课程(男默女泪系列),连续做了4个月,后来运动的习惯几乎保持到现在。

关键还是因为,我在立flag之前已经让大象爱上了运动。

有些flag,我的大象一看到就会焦虑、恐惧、不安,那我不会立。如果一定要做,我就会把flag调低,让大象努力蹬一下就够得着。

有些人可能就是天赋异禀,比如天才少女全红婵,努力训练就能三跳满分。根据报道,她从小就喜欢水。如果不爱这项运动,日复一日的机械训练也是难熬。

每个人的大象都是不一样的,没必要用统一的标准来逼自己。

你爱它,尊重它,它才会爱上你的目标,听骑象人的指挥。

强扭的瓜不甜。

 

 

 

西希, 中大硕士。在沉浸式阅读里,拓展生活的边界,提升思维的理解力。

 

 

 

参考: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大脑》

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

看理想:《自律这个词,我一向不是很喜欢》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894878054713845&wfr=spider&for=pc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