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内驱力?
(2022-08-17 09:27:29)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育儿、教育 |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获幸福的能力。
而拥有内驱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时代的孩子成绩更好,也能帮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里的达人,更有可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对孩子的教育:
惩罚和奖励,都是外驱力,它们有时候会摧毁孩子的内驱力;
没有内驱力,碰到复杂的知识和问题,花多少时间和力气都没有意义;
任何试图操作、控制孩子的手段,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孩子的自主感,从而直接减少孩子的内驱力。
邱天
01
在以色列的一家幼儿园里,由于家长总是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于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制定了一套罚款机制:家长每迟到15分钟,就要交一份罚款,迟得越多罚得越多。
结果,家长的迟到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60%。这个结果令幼儿园管理层大为震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原来,家长以前其实是非常努力不想迟到的,他们有强大的内在动机——他们不想耽误幼儿园老师的时间。尽管家长有时候工作所迫,确实忙得不可开交,但也尽自己最大可能来减少迟到。
现在有了罚款机制,原本那种内在的道德束缚,就被外在的动机完全取代。家长认为,既然我可以交罚款来迟到,那就相当于我花钱给孩子报了一个延时班,所以我想迟到就可以迟到了,迟到多久都没关系,反正我出了钱。
从这个真实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惩罚往往并不能带来人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当然,随着教育学的主流观点的普及,很多家长已经知道惩罚的局限性了。于是很多人会想,惩罚错误的行为既然不管用,那我们肯定应该奖励正确的行为了。
真是这样的吗?
02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这是我十五年前,刚上初中时看到的文章,印象深刻,记忆至今。
有一个在胡同里独居的老人,每天傍晚吃完饭,喜欢坐在家门口安静地乘乘凉。忽然有一天开始,一群小学男生放学后,每天都跑到他门口的空地上玩踢罐子。乒里乓啷,又喊又叫,好不热闹。几天过去了,老人对这种巨大的噪音感到难以忍耐,于是他客气地把孩子们叫过来,问他们能不能不要踢罐子了。
为首的孩子一口回绝了他:“我们最喜欢踢罐子了,你管不着!”孩子们不仅不走,还把罐子踢得更响了!
老人万分苦恼,跑去找他的朋友倾诉。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虽然将信将疑,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试。
于是,第二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叫过来,跟他们说:“我昨天不应该赶你们走。这样吧,你们好好地踢罐子,给我表演你们最精彩的绝活儿,我给你们每人五块钱。”
孩子们一听,踢罐子还有钱拿,都高兴坏了,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踢罐子给老人表演,最后都拿到五块钱,开开心心走了。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又是一顿大汗淋漓地表演,最后老人给他们每人两块钱,他们觉得也不错,仍然心满意足地走了。
第四天,孩子们在筋疲力尽的表演过后,老人表现出很为难,说:“你们表演得不错,但是我实在没钱了,今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孩子们一听,都气急败坏:“我们踢得这么辛苦,你才给这么一点钱,是打发叫花子吗!我们以后再也不来给你表演了!”老人的生活从此恢复了宁静。
太奇怪了,奖励居然也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这个故事会不会是编的?
为了证明“可预期的物质奖励”确实会破坏孩子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喜爱,来自斯坦福和密西根大学的两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画画实验”。
他们找来一群非常喜欢画画的孩子——在没有任何人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孩子自由活动时间最常选择去画画。实验随机分了两组:
有奖励组
没奖励组
实验完成后,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在孩子的幼儿园自由玩耍时间,实验者偷偷观察,并记录下孩子们选择画画的概率。发现:
有奖励组
没奖励组
我们看到,实质性的奖励确确实实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孩子的内驱力直接减半。本来热爱画画的孩子,现在由于得到了奖励,反而不那么爱画画了!
03
当我们拥有内驱力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感兴趣,真心喜欢,特别想做,做了就很开心很满足。
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是为了得到好处,为了追名逐利,即使不想做也咬牙坚持去做;或者有时候被逼无奈,不得不做,否则将面临严重的后果——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驱动力是外在的,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躲避惩罚,这些就是外驱力。
(摘自:https://m.guokr.com/article/456784/)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