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优秀的父母,早就确定了这10个育儿思维

(2022-08-17 09:16:19)
标签:

育儿

教育

分类: 育儿、教育

吴漾

成为父母后,总渴望有一种方式,既能高质高效地教育好孩子,又能拥有亲密的亲子关系。

今天给大家分享10个关于教育的源头思维,助你的家庭教育高质高效。

01

律已,是育儿的基本前提

有了孩子,就有操不完的心,这是许多人成为父母后,最大的感受。尤其是孩子开始上学后,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是许多家庭每天必演的家庭剧

为什么孩子屡教不改?

因为家长教育孩子经常说一套,但自己生活做另一套。

一边教育孩子,用功读书,安心学习;一边自己捧着手机,成年累月,不见翻过一本书。

如果几句道理,就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便不会有那么多失足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如何律已,远比如何鸡娃更重要。

育儿先育己,否则,99%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02

优点,是撼动缺点的杠杆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罗森塔尔效应,意思是说:只要对某件事情,怀有非常强烈的期望,所期望的事就会出现。

具体到家庭教育中,父母若能抱着美好的期待,相信孩子可以,孩子便不会太差。

然而,有太多父母,眼里只有孩子的缺点,并用放大镜无限放大。

殊不知,能真正激励一个人的,唯有看见他的优点。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希望孩子能行,父母先要相信孩子能行。

优点越来越多,缺点才会越来越少。

03

现在,是撑起未来的底气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太多父母将对孩子未来的焦虑,转嫁成当下对孩子施加的压力:

像赶集似地帮孩子报培训班;

像赶海似地将孩子推入题海中;

像抽陀螺似地压榨着孩子的时间......

在父母的压力与焦虑下,孩子仿佛被挤压的面包,既得不到自由地伸展,又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久而久之,孩子越教越差,亲子关系也面临崩溃。

化解对未来的焦虑,最好的方法,是关注当下。

若是孩子连现在都活得苟延残喘,未来又怎么可能自由呼吸。

给予孩子空间和陪伴,让孩子感受到,他不是孤军奋战。

未来若苦,依然有父母的陪伴。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支持,是平和地养育孩子。

04

平等,是一切教育的桥梁

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的开头提到一段与朋友的对话:

朋友问她:为什么你决定要孩子?

刘瑜回答:为了让人生更完整。

朋友反问:这岂不是很自私?用别人的生命来使你的生命更完整

朋友的话让刘瑜陷入了深思。

父母孩子常被定义为: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

父母是伟大的,孩子是渺小的。

然而,从来没有人问过孩子,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是否愿意让你们成为他的父母。

反而,孩子的诞生,是为了延续父母的爱、继承一个家庭的血脉、亦或完成某些人生使命。

要知道,并不是有了父母的身份,就是合格的父母。

父母养育孩子,不是单方面的奉献,而是双双奔赴的成长。

降低自己的人设定位,蹲下来,让形成平等的状态,把孩子当成年人一样尊重,这样的教育才会高质又高效。

05

攀比,是伤孩损已的错误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家庭教育中,对比就像一把无形的剑,看上去是在鼓励孩子,对照优秀的人向上攀爬。

实际上,对比刺伤的是孩子的自尊。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对比或许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对于心智、自我尚未成熟的孩子,父母的看见和鼓励,才是滋养他们的养分。

别人家的孩子固然令人羡慕,自己的孩子,才是属于你的独家定制。

有人把孩子比作花,却忘记了,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期;

有人把孩子比作白纸,却忘记了,纸上能画出什么,也要看执笔的人。

想要孩子成为优秀的孩子,自己先要成为优秀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有可塑性,关键是父母如何教育与引导。

父母要丢掉横向攀比,学会纵向观察

不与别人比,只和自己比,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好,就是成长与进步。

06

耐心,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电视剧《我们的婚姻》中,全职爸爸李宇文收到了导师带给他的耶利哥玫瑰

看上去,像一团干草的东西。

儿子看了好奇,一句句向爸爸询问。

爸爸便拿出礼物盒中导师写的说明,一句句耐心地念给孩子听。

得知所谓的玫瑰,并不是真的玫瑰,而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地衣,哪怕已经干枯好几年,只放在水里泡几天就能复活。

彼时,爸爸拿出水盆,和孩子一起,静待玫瑰能否开放。

难怪网友们说,李宇文是爸爸的天花板

比起催着孩子写作的父母,李宇文的处理方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

面对孩子略显幼稚的问题,耐心地给予解答;

面对孩子磨蹭的生活习惯,耐心地给予等待。

优质的产品,需要时间去打磨;优秀的孩子,也需要用心地养育。

放下催促,静待花开,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07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学校

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

你现在的年纪,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大学,家里的活不用你操心。

殊不知,一切学习的成果,都需要经过生活的检验。

而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远比课本知识,更令人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生活,才是孩子人生路上最好的学校。

父母就是这所学校里的老师

区别在于:

有些老师只会简单地给予答案,让孩子跨越思考的苦、躲过失败的伤;

有些老师则舍得将生活还给孩子,让孩子亲生体验生活中的艰难险阻、难易抉择。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往往会站在孩子的身后去引领。

而不是一味冲在前面,替孩子遮风挡雨、扫清障碍。

要知道,父母不可能永远守护着孩子,障碍却伴随着人的一生。

所有教育的结果,终将回归生活。

把孩子放在生活中去历练,这是最快、最实用的成长方式。

08

热爱,是一切学习的前提

教育,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孩子,更不是感觉什么对孩子的未来有利,就去学什么。

聪明的父母,只会遵循一个原则:尊重孩子的兴趣。

一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热爱,当一个人爱上一件事,便拥有本能的全情投入。

强迫孩子学习他不喜欢、不愿意的东西,不仅学不好,还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

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入手,让孩子找到学习自信,孩子才有可能来者不拒,学之能强

09

教育,是亲子关系的结果

许多家庭中,都有这样的现象:

以前孩子很听话,现在说什么都不听,整天对着干;

以前孩子总是粘着父母,现在待在一起整天都可以不说话;

学校成绩一塌糊涂,回家只会玩手机......

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除了生气,就是四处求医问药,如何将孩子从万恶的深渊中拉回来。

殊不知,就在父母手里。

孩子的不好行为背后,通常都是内心的呼喊

当孩子的内心需求,长久得不到满足,就会本能地找一条路自救。

一切教育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好的关系上;一切教育的结果,都是亲子关系的结果。

关系越好,孩子才更愿意信任父母。

关系越好,孩子才更愿意接受父母。

10

犯错,是一条成长的绿色通道

教育学家桑代克做过一个试验:

将一只饿了的猫,放进一只箱子里,在箱子外面放了一条鱼。

起初,猫只会漫无目的的乱咬、乱撞,无意中碰到箱子里的脚踏板,箱门就打开了。

猫成功拿到食物。

之后,桑代克多次将猫关进同样的箱子,直到最后一次,猫一进箱子,就能熟练的打开关,逃出箱子。

这个试验的名字叫试错学习

教育孩子,亦当如此。

犯错是人生的必然,无论什么样的父母,都不可能把孩子教育得不会犯错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幼儿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害怕孩子犯错,便阻止孩子动手,是在限制孩子成长。

犯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才会走向的人生。

 

 

 

(摘自:https://new.qq.com/omn/20220404/20220404A08BMZ00.html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