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这位妈妈的教育故事感动上亿人,却藏着个“致命”问题

(2022-08-17 09:07:17)
标签:

育儿

教育

分类: 育儿、教育

时挽嘉

前两天很多人被一个名为勇气糖的视频刷了屏。

这视频全网播放量过亿,点赞量直逼千万,评论区齐刷刷的看哭了”……

到底怎么回事呢?

01“被拒绝也没关系

视频一开头,蘑菇妈妈直接交代了背景:

商场门口在免费发气球,蘑菇想要又不敢说,所以回来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演练。

演练什么呢?

蘑菇妈妈假扮售货员阿姨,先夸一句女儿勇敢,再把气球送给她。

反复练习了几次,蘑菇妈妈想让蘑菇体验一次被拒绝的感觉就说:

抱歉小朋友,这个已经有别人要了,不能送给你。

视频里的小蘑菇听见这话,显得有点紧张。

一边连说了两个字,一边下意识想要伸手抱住妈妈。

蘑菇妈妈语调轻快地教她:你说没有关系,那我下次再来!

没想到小蘑菇没有按照妈妈的意思,她一个字脱口而出,并且眼含泪光,开始逃避镜头。

看得出来,蘑菇妈妈有一点心疼,但她依然没有放弃演练,而是温温柔柔地继续说:

我们跟别人提出需求的时候,别人有可能答应也有可能拒绝,这都很正常,知道吗?

如果答应了我们就说谢谢,如果没有答应呢,我们就说没关系啊,下次我们再尝试呗,是不是?对不对?

小蘑菇仍然一言不发,躲在妈妈身后掉眼泪。

蘑菇妈妈决定再试一次,很明显能看出,小蘑菇不太愿意,但还是配合了妈妈。

只是,当蘑菇妈妈再一次说了拒绝的话之后,小蘑菇还是没能像妈妈期待中的那样大大方方说一句没关系

反倒是情绪更加沮丧,恨不能把整个人都缩成一团。

蘑菇妈妈说:当她缩着脖子躲到我身后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

她问小蘑菇:还是很伤心是不是?过来妈妈抱抱。

被妈妈紧紧搂在怀里的小蘑菇情绪逐渐平复,妈妈又继续说道:

没关系啊,别人拒绝也没有关系,(你)可以说没关系吗?

妈妈给你一颗勇气糖,你吃了以后,下次别人拒绝你,你就觉得没关系了好吗?

勇气糖是有魔法的哟,吃完了以后就会变勇敢的好吗?

小蘑菇乖乖吃了糖,蹦蹦跳跳地跟着妈妈喊:

没关系!

被拒绝也没关系!

我勇敢!

看着又恢复笑脸的可爱女儿,蘑菇妈妈在视频最后打出几行字幕:

亲爱的女儿,人不可能永远活在赞美里。

妈妈希望你不仅有拒绝别人的勇气,也要有被拒绝的勇气。

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短短两分钟,却引来十几万成年人在评论区流泪、互相安慰——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02在别人的视频里,安慰自己

网友们破防的点在于,就算小蘑菇一次次地不能如妈妈所愿,也依然被妈妈温柔相待。

小小的她,可以不勇敢,可以伤心落泪,却不会被大声呵斥不许哭,更不会有人硬要推她向前。

对小蘑菇来说,随时都可以被妈妈紧紧拥抱,只要她想。

而评论区大多数人的小时候,是这样的:

因为不敢去讨要肯德基优惠券,被爸妈骂没出息;

因为被爸妈逼着找服务员要餐巾纸,直到大学还恐惧社交;

明明天生害羞,却被妈妈嘲笑,贴上胆小”“吃亏的标签。

视频里蘑菇妈妈轻声细语的那句没关系,始终敞开着的怀抱,还有那颗甜蜜的勇气糖,不仅安慰了小蘑菇,也抚平了网友心上的皱褶。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蘑菇妈妈确实做得很好,她愿意接住女儿的情绪。

不过,这就是培养勇气最好的办法了吗?

我们可能需要先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伤害真的可控吗?又或者说,可控的伤害,就对孩子有好处吗?

经此演练,孩子下次就能勇敢吗?

这份勇敢是因为演练过吗?那遇到没演练过的场景怎么办?

掰扯明白了这些,或许就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03爱的问题,就用爱解决吧

首先,一切教育行为都应当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智力水平。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能要求普通小学生掌握大学生的知识。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TA们刚刚能分清

有了我们的概念,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TA很难理解妈妈说的别人有可能答应也有可能拒绝代表着什么。

更关键的是,其实蘑菇妈妈勇气糖的练习,本质与挫折教育类似。

几乎所有奉行挫折教育的父母,出发点都是希望在可控的伤害范围内,增加孩子的抗挫力:

如果孩子一定要经历被拒绝这件事,那不如让我先带TA试试水,这样就算难过了也有我帮助和保护TA

为什么小蘑菇一开始就不敢去讨要气球?为什么对于被拒绝这件事她那么敏感?

我在蘑菇妈妈发布的其他视频里找到了答案。

因为蘑菇妈妈担心孩子只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拒绝,不会拒绝别人,这么下去,小蘑菇可能变成讨好型人格。

所以她回家后又和小蘑菇做了很久拒绝别人的演练。

天性善良的小蘑菇,确实在拒绝别人的练习初期,说不出拒绝的话。

妈妈问她要气球的时候,她还想了好几种样式给妈妈挑选:你要彩带气球还是小蛇气球?

妈妈直接打断:你要拒绝我。

小蘑菇不理,坚持说完:还有,还有南瓜气球!

妈妈又说了一次:你要拒绝我。

直到小蘑菇扭捏着说先练习简单的再练习难的,妈妈才作罢。

从教育目的上说,蘑菇妈妈这种人为的挫折教育其实就是编排好了剧本,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设定表演特定情节。

一旦不按照剧本走,就得重来一次,直到顺利走向设定好的大结局为止。

虽然是出于保护孩子的好心,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并不能展露真实的自我

说难听点,不过是戏剧里的一个小傀儡。

所以孩子最后表现出来的勇敢是真的勇敢吗?

当然不是,只是剧本上写着要勇敢而已。

而从情感需求上说,挫折教育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这份来自于父母的拒绝。

我们先把射程范围再扩大一些,关于同意和拒绝都是对方的自由意志,不受我们左右这件事,有几个成年人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呢?

事实是,不管我们理智上如何告诉自己,被拒绝都是一种不太舒服的体验。

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拒绝总是跟不认可、不欣赏、不满意挂钩,谁会喜欢被否定和排斥呢?

而这个等式一旦建立,我们不仅会接受别人的价值评判,甚至连那个差评的结果都要全盘接受,然后转向自我攻击:

妈妈那么了解我,她说的应该是对的吧……”

连我爸都否定我,还有谁会认可我呢?

他们说得没错,我果然做不到。

成年人尚且如此,年幼的孩子又哪里逃脱得了,不过是时间早晚的区别罢了。

说实话,有勇气面对挫折不外乎三个原因: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可以面对、可以重来。

这份相信,才是我们的勇气来源,绝不是因为这个挫折我们练习过、经历过。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也是同理。

挫折教育的剧本再好,都不如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既让孩子们相信自己可以,也让孩子们相信无论能不能把事做成,身后都有人托底。

一旦孩子们不再需要花费心力去揣测父母喜欢的结局,就不会浪费时间在怀疑自己和攻击自己上。

所有的能量都用来舒展自己时,改变与惊喜,往往不期而遇。

 

 

 

时挽嘉,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路上的学习者、探索者,希望我们好好生活,慢慢相遇。

 

 

 

(摘自:https://www.sohu.com/a/530554266_121119115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