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如何,才能教会孩子自驱?

(2022-04-27 12:28:18)
标签:

育儿

教育

分类: 育儿、教育

每一个家长都梦想能拥有一款自推娃,不用过问,就能自主学习。

诚然,拥有内驱力非常重要,但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却没有那么简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切实可行的三步大法——引入认知冲突、提供适宜难度、给予适当夸奖,有效帮助孩子提升内驱力。

01 /引入认知冲突,提升学习兴趣

内驱力的鼻祖,RyanDeci,在他们的文献中提到过很重要的一点:自主感,胜任感和情感联结,可以说是内驱力的根基和前提,但绝对不是一切。仅仅有了这些前提,还不能够完全保证孩子有内驱力。

内驱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核,就是得让孩子真的意识到,做这件事真的是太好玩、太有趣了。一个无聊透顶的事情,即使给到孩子自主感,胜任感和情感联结,孩子也未必就想去做它。

那么,有没有什么秘诀,能够让一件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变得很有趣呢?有的——我们可以引入认知冲突,来提升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

 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 

有什么消息,能够让我们两眼放光,耳朵伸长,精神抖擞?

当然是八卦啦!你以为你已经很了解的人,居然还有你不知道的秘密,真是太刺激、太有趣了,很少有人能抵御八卦的魅力。

我队友在清华讲数学课,也最喜欢举这种例子,挑战学生的认知,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你以为你知道1/7是无限循环小数0.142857,但是你可能不知道,2/70.285714循环,3/70.428571循环......

你可能还不知道,142857这几个数中,1472倍,2874倍,57呢?不要想成是57,而是想成是56,剩下的1是后面的数进位上来的。那么5678......

怎么样,你以为你都知道了,但是你还真不知道,求知欲瞬间被点燃,有木有?

 你以为你不知道,其实你知道 

不知道大家学习的时候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有一个新概念太抽象了,怎么都搞不明白,于是去问老师。

老师说:咳,这个其实就是我们之前学的xxx......”

然后你就豁然开朗,瞬间,对这个新概念的学习内驱力就爆表了。

 在知识边界上构建桥梁 

如果一个东西完全已知,我们会觉得很无聊,毫无挑战。如果一个东西完全未知,我们则很难理解,更难应用。最好的情况是,我们学习自己知识边界上的东西,在已知未知之间构建桥梁。这些桥梁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当孩子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同理。我们要不断引入认知冲突,把新知识和各种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让孩子感到有挑战又很有趣,既陌生又熟悉,内驱力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02 /提供适宜难度

和刚才的知识边界异曲同工的是,一个任务,如果想要引起孩子的兴趣、唤起孩子的内驱力,那么这个任务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

比如说,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两轮自行车的骑行,在充满障碍物的广场上可以骑得飞快,这时候让她去骑一个又稳又慢的三轮车,她一定是拒绝的,觉得那太没意思了。

同样的,如果一个两岁的孩子刚刚学会了双脚离地跳,你让他去尝试跳跳绳,他只能一败涂地、备受打击,像佩奇每次失败的时候一样暗自嘀咕:哼,这个游戏一点也不好玩。

因此,最好的情况是,让孩子面对难度适宜的任务。这样,既能通过努力,时不时成功一下,体会到胜任感;又能带一点挑战,充满新奇。而这种奇妙的体验,就能鼓舞他不断接受新的挑战,保持着旺盛的内驱力。

然而,孩子在生活中面对的大多数任务,都有着很不适宜的难度。很多时候,只需要这些任务的布置者——老师、教练、家长等,稍微调整一下,或者给孩子更多选择,孩子就很有可能适配到相对合适的难度水平上,被调动起充足的内驱力。可惜,成年人的怠惰让孩子错过了一个又一个良机。

如何帮助孩子调整任务难度呢?方法有很多,今天简单介绍两招:

 拆解任务 

拆解任务,顾名思义,就是帮助孩子将一个复杂、困难的任务,拆分成几个小任务。

比如说,我们中学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数学大题被拆成两三个小问题。前一两个小问题往往比较简单,而我们顺着这些简单问题的思路,更容易将最后一个较难的问题破解出来。

出题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题目呢?因为好的教学方法,一定不会用难题困住学生,彻底将学生的信心击溃,而是通过一步步拆解问题,让学生既能够感到一定挑战,但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做出来。

曾经17次获得美国音乐格莱美奖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的练琴生涯。不同于其他琴童,他的练琴生涯,并不痛苦,反而充满成就感——

我父亲经常说:如果有什么事情是非常困难的,你要先将它分割成四个部分,这样你就可以先解决一些小的问题,一点一点,最后解决最难的部分。这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好方法。

最早,我演奏的是巴赫组曲,开始都只是演奏片段,一天两个小节,只练习15分钟,练完就可以去玩了。慢慢的,我将每天所学连起来,实际上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了很多。我们不需要一次攀上珠穆朗玛,只是要攻克一个个小山丘。

这是任务拆解的神奇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最首要的是,把握任务的难度,一次只给孩子一小块骨头去啃,一旦啃下来,见好就收;哪怕节奏慢一点,积少成多,重在培养孩子我能行的胜任感。高效地让孩子花15分钟攻克一个难关,比消磨2小时身心俱疲要强得多。

其次,多给孩子一些自主的选择,比如,练琴时,让他自己选择想练的曲目、具体的难题、练习的时间,而不是僵硬规定今天必须练XX曲两个小时

最后,提供温暖的支持,哪怕今天练得不顺利,也没有必要搞得亲子关系僵化。如果让孩子建立负面的情感联结,他会越来越抵触这件让他感到冷酷的任务。

 搭建脚手架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理论——“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每个孩子自己现有的水平,和他得到一定指导之后能够获得的潜力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

如果教学者能够着眼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为孩子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为孩子搭建一个学习的脚手架,就能够帮助孩子超越这个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个发展水平。

比如说,我们带孩子去摘桃子,低矮树杈上的桃子已经被摘光了,剩下的桃子都挂得高高的。如果孩子无论怎么跳,也够不着树上高挂的桃子,他就会失去信心,放弃尝试。

如果我们想要为孩子搭建脚手架,可以用钩子把树杈拉弯,让桃子降低一些,使得孩子多跳几下,就能够到桃子。一旦孩子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他的胜任感会增强,更有信心和动力去跳起来够桃子,以后能够跳得越来越高,我们的钩子也就可以慢慢松开了。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么样帮助孩子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呢?假如说,我们要让一个四岁的孩子照着一个3D立体模型的照片,用积木去搭建里面的塔。

这个任务对于四岁孩子来说有相当的难度,他们很难独立完成。如果任由他们自己尝试,他们很快会感到非常受挫,然后放弃这个任务。成年人可以为孩子搭建脚手架来帮助他们,比如:

——陪伴并鼓励,我觉得你很快要拼出来了,再试一试

——语言指导,你可以先拿三块大的积木放在下面

——直接展示,比如给孩子演示一块积木是如何搭在另一块积木上面的。

具体哪种方法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取决于当时的情景和成年人对情景的判断。一个成功的老师,会根据孩子的需求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脚手架。当孩子开始挣扎,濒临放弃的时候,他会给出越来越明确的指导,直到孩子能够自己往前推进任务;而当孩子自己做得越来越好的时候,他会淡出直至撤走脚手架。

合理的脚手架,提供的是适当的帮助,而不是控制和干预。如果运用得当,孩子的胜任感会不断得到滋养,获得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03 /给予适当夸奖

夸奖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更是一柄双刃剑。

如果夸奖和鼓励运用得好,能够直接提升孩子的内驱力——当你夸在点子上,可以作为脚手架,帮孩子渡过难关,获得胜任感;当你给出真诚的夸奖,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成就,这能促进你们之间紧密的关系,提升他的情感联结。

但如果夸奖用得不好,还会适得其反,降低孩子的内驱力。所以,尽管我们需要去夸奖孩子,但还不能乱夸。

夸奖有很多原则,今天先来聊聊和内驱力直接相关的几个原则。

 用描述性语言来真诚地夸奖,不要过度夸奖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非常喜欢夸张地表扬自己的孩子。明明孩子只是做出了简单的题目,却大声赞美孩子是天才;孩子只是随手涂鸦,也要夸赞孩子画得完美无缺;甚至孩子只是把自己的一份饭给吃完了,都会感动得大呼小叫、赞叹不已。

孩子都是非常聪明、非常敏感的,当孩子认为成年人的夸奖太过夸张,并不真诚的时候,他们会自我审视、自我怀疑、无所适从,这对内驱力也是一种伤害。

一个好的夸奖,一定是非常具体、非常真诚的。当你描述具体细节的时候,孩子明白你真的关注到了他,认为你是真的在乎他、在乎他做的事,因而更容易建立情感联结,更能够产生胜任感,更有内驱力去继续做这件事。

 夸奖孩子的努力和过程,而非他们的能力和成就 

人类之所以能站到食物链的顶端,就是因为我们有处理整合复杂信息的大脑皮层,可以根据信息、做出因果推断。当你夸奖孩子的能力或者聪明程度的时候,你把他的成就归结于一项他不能改变的事实。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不管怎么努力,他的能力水平和聪明程度是几乎不会改变的,这样下去,他会越来越觉得努力是无用的,因而放弃继续努力。

当我们夸奖孩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专注于夸奖他努力的过程,让他明白努力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引导孩子将目光放在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之上,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感,在未来更加愿意付出努力。

比如说,一个不好的夸奖也许会说:你真是个拼图大师啊,你简直太聪明了!而一个理想的夸奖则是:我看到你很努力把这些拼图全部都拼好了。

 不进行控制或有条件的表扬,不要进行比较 

有条件的表扬是减少内驱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外驱力。孩子自发的兴趣,会被那种强烈渴望被表扬的心态替代,这让他们的自尊心更加脆弱,陷入一个不好的循环,不敢挑战新的、难的事情,害怕一旦自己做不好,就会失去父母的肯定。

在我们之前内驱力文章的留言区,有读者提到关于控制的问题,她认为大多数家长都是为了孩子好,很少有人会像《隐秘的角落》里面朱朝阳的妈妈一样拥有强大的控制欲。
尽管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但在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以成败论英雄是多数人难以逃脱的枷锁。当家长的表扬只基于孩子成功的结果时,就需要反思自己的表扬是否在试图控制孩子。

作为大人,我们首先要自己认可,孩子的成败不是最关键的,付出的努力才是关键。如果家长的眼睛只放在孩子的成败之上,很难不去用表扬来控制孩子。

比如很多家长喜欢挂在嘴边上的话:加油!我知道你可以做得更好的!言下之意就是,孩子,你现在做得还不够好啊,我想看到你成功,你一定要成功才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控制型表扬,用看似鼓励的话语来要求孩子达到我们的目标——成功。

与之相对的,一个正面的、不去试图进行控制的表扬,则不会把大人对做得好的预期强加给孩子,只需要简单说:我看到你很努力,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就可以了。

与控制型表扬类似的,还有很多家长喜欢在鼓励的时候将孩子与其他人进行比较:你做得不错,跟你姐姐一样好!,甚至你再加把劲,也能像隔壁小明一样考第一!

将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只能激起孩子的胜负心,让孩子更加脆弱,更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新鲜或者有难度的事情,彻底失去内驱力。

成功与失败,真的不是关键,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学习和成长,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家长需要经常反思这一点,不被孩子同龄人所谓的成就冲昏头脑,孩子才有可能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内驱力,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推娃

 最好的夸奖是意外的夸奖 

如果一个夸奖是出于控制的目的,且完全可以被孩子预见到(比如每次孩子考试100分妈妈就会大肆夸奖一番,以期待孩子将来继续考100分),这个夸奖就是一个纯粹的外驱力,会严重挤压孩子的内驱力——他们只是为了得到你的夸奖而去做一些自己也许并不喜欢的事情。

一个好的夸奖,是用描述性语言进行的真诚的夸奖,是对孩子努力过程进行的肯定,是没有附加条件和明确预期的,更是有感而发、意外的惊喜。这样的夸奖,看似很难实现,但只要家长放下功利的心,每天拿出一段时间来陪伴和观察孩子,一定能够有感而发,给出真正有分量的夸奖。

04 /想要消耗孩子的内驱力很简单,想要提升孩子的内驱力却难得多。

好在,方法总比困难多。

今天,文中讲的三步大法——引入认知冲突,提供适宜难度,给予适当夸奖——可以行之有效地帮助孩子提升内驱力。但是,这些方法对家长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家长调整心态、耐心陪伴、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勤于练习,方能修成正果。

总之,在严于律娃之前,先努力修炼自己的道行吧!育儿的漫漫长路上,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丨

1. Niaz, M. (1995). Cognitive conflict as a teaching strategy in solving chemistry problems: A dialectic–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9), 959-970.

2. Berk, L., & Winsler, A. (1995).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3. Wood, D., & Middleton, D. (1975). A study of assisted problem-solving.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66(2), 181191.

4.Deci EL, Driver RE, Hotchkiss L, Robbins RJ, Wilson IM. The Relation of Mothers′ Controlling Vocalizations to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April 1993:151-162. doi:10.1006/jecp.1993.1008

5. Webster JM, Duvall J, Gaines L, Smith R. The Roles of Praise and Soci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 in the Experience of Pride. The J of Social Psych. April 2003:209-232. doi:10.1080/00224540309598441

 

 

 

(摘自:http://www.loyanet.com/articleLyg/1341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