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2020-03-30 10:00:10)
标签:
育儿教育王人平 |
本文是王人平老师的直播内容总结
本文分为6个部分:
1、亲子关系的特点。
2、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3、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4、关于电子产品。
5、关于辅导孩子写作业。
6、亲子关系中的不失位,不越位。
【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的一个特点是:不可选择,不可替代,不可转移的。
另一个特点的是:它是世界上唯一指向分离的爱。世界上所有的爱,除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之外,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我爱你,我想跟你在一起。
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的。无论我们多么喜欢我们的孩子,多么爱我们的孩子,我们都没有能力陪我们的孩子走完他人生的下半场。所以,好的教养就是要尽可能的发展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让孩子有一天可以凭借自己独立的人格、信念和力量,更好地去接管自己的生活。
理解亲子关系的这一属性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度包办,甚至早早规划了孩子的未来,安排好孩子的人生,看似为孩子好,实际上是阻碍了孩子的自我的构建、独立性的发展以及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孩子的力量来自于众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唯有不断增加我们孩子的选择,才是帮助孩子增强他自身的力量。当减少孩子的选择的时候,意味着削弱孩子的力量。
要孩子听话,按我们规划的人生去发展。只给自己孩子一种选择,那不是爱,那是控制。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我个人的理解是,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包含教育,关系大于教育。
那为什么说关系先于教育?
我们自己可以回想一下,在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喜欢学某一学科,是真的这个学科有兴趣,还是因为喜欢教这个学科的老师呢。很多的学生我知道可能是因为喜欢那个老师,老师讲的好,或者老师有人格的魅力,我敬佩他。
那么回到我们自己的父母这个身份,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听不进去、不听话,或者明明我说的很有道理,对孩子有帮助,有益处的,孩子为什么不听不进去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亲子关系构建的不好。我们常常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生命影响生命。
没有接纳、尊重和理解,就没有生命的连接。没有生命的连接,就无法构建稳固的关系。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没有教育。孩子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的父母所滋养,所唤醒,所影响,所熏陶,所教育。通过模仿追随来吸收和内化,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好的亲子关系是好的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还没有好的亲子关系,没有强有力的联系,父母对孩子没有影响力。那么,教育在没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失败了。
所以我们想教育好孩子,前提是去构建好亲子关系。
关系包含教育指什么呢?
任何一种关系构建的过程都是我们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爱的能力的呈现的过程。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秉持什么样的信念和原则,就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伴侣,对待自己的朋友,对待自己的生活,也包括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构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的人际关系。不仅向孩子呈现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其实也传递了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品质、价值观。
那么举个例子:
几乎所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有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分歧。这时候,不论是夫妻之间,或者是年轻一代的父母与老人之间,可能会因为理念的不同,教育孩子方式的这个差异发生争执,伤害了彼此之间的感情。那么如果我们理解了关系包含教育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包容这种分歧。就是原本家人之间教育方式有分歧,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怎么可能完全一致呢?所以说,分歧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分歧才是问题。
有分歧,理念达不成一直怎么办?没有关系,给孩子一个真实但不完美的父母,比给孩子一个完美但不真实的父母更值得信赖。如果家人之间能够秉持关系包含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大于教育的原则,那么处理好分歧正好给我们的孩子展示出了一个如何积极倾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理性沟通,如何文明表达,如何尊重多元,如何妥协以及达成目标和表达爱意的一个好的示范。
这本身就是对孩子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机会。所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构建各种关系的过程。
再说关系大于教育。
我刚刚讲的关系包含教育,关系先于教育,讲的都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最好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和途径。那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目的,他不只是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因为人就是在关系中认识自我,感受幸福的。我看过一个哈佛大学做的一个研究,曾经花了75年的时间,最终的724个人。找到了幸福的根源是什么?是基于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良好人际关系,而不是对财富名利的追逐。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曾经说过:幸福的人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荣格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他说,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童年时代形成的性格。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在生命早期与父母构建的关系,鉴定了这个孩子未来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
在与父母大量的互动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曾发过誓,说我长大了决不用父母对我的方式来对我的孩子,但很遗憾,为人父母之后却不自主地在轮回着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方式。用父母曾经折磨我们的方式继续折磨着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也常常跟这些父母交流,我说我们做父母自我成长的第一步,不是去学习,不是去吸收而是自我觉察,每个父母都做了自己能做的最好。因为我们今天这样跟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
就像我刚刚讲的,亲子关系的第一大特点是不可选择,不可替代。我们的孩子没有权力,没有机会选择他的父母,我们也没有权利和机会选择我们的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我们的童年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今天教养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童年和来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当然,这么说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我们要觉察,我为什么有今天这个样子。那么当我们觉察之后。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真正的症结,然后拥抱自己,学着去改变。所以我一直给父母一个建议,就是不要自责,不要懊悔,但要觉察。没有觉察我们无法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枷锁。
唯有自我觉察自我治愈自我我成长才能斩断不幸的轮回,给自己一个聪敏的人生,给自己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和原生家庭。讲关系大于教育,还有一个视角。与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老师是被动的,无论我们想不想当孩子的老师,想不想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天然的会以父母为老师为榜样,去学习,去模仿。但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首先是父母,不是老师不要总抱着教育孩子的想法去指指点点。
孩子的一生中,父母之外的老师很多,但能让孩子始终如一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能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只有父母。
【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说,疫情总会过去,但亲子关系的课题我们永远无法回避。那么我想跟跟父母分享的第一点是,生活既教育,给孩子一个有趣,有意义的生活。过去这一个多月,大部分父母在家里陪着孩子一起度过的。那我想问大家一句,过去这一个多月我们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吗?
是陪他们一起读书,读书,是给他们讲故事,帮孩子预习功课,做寒假作业?或者是给他们讲防病毒的知识?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我们做父母的自己是如何度过这段时间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啊,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式去理解,去行动的,在家期间我们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读哪些书、我们自身有没有成长、我们是给孩子传递的压力焦虑困惑无助还是传递着勇气信心和力量。
这些我认为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我们知道,一个生命诞生起他大脑中负责模仿功能的镜像神经元,其实就开始工作了。模仿是幼儿和儿童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而父母和家庭本身就是孩子成长最初的环境,自然会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所以我们常常说,生活即教育,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父母生活的界限。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界限。那么父母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教育。我们随时随地在向孩子展现着我们自身的教养,也在向孩子传递着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品行。
家庭教育,我认为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那就是我们期待孩子有什么改变,先让自己先有那样的改变,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那种人。
所以说父母立足于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仅孩子呈现了一个好的榜样,也因为有自己的生活负起了自己对生命的责任,不会把关注点过度的放在孩子身上,从孩子身上去刷存在感,去寻找掌控感。这样,就自然会给孩子多一份成就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因为父母的这份自律和自由很容易赢得孩子的尊重和追随,也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我想再跟大家交流一下的关于陪伴孩子的话题。我想这次疫情给很多家长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我们也许没有像我们平时以为的那样忙。在我们外出工作对我们人生,对我们健康,对我们生命有威胁的时候,我们今天选择了居家。我们想一想。我们以前认为的,我们真的必须加那个班,或者必须有那个应酬,跟好朋友吃饭喝酒到半夜。真的就是那么必要的吗?
26日晚,俄罗斯网坛的巨星莎拉波娃宣布退役。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的时候,他透露说。在意外发生之前,他与科比本来约好三天后见面的。结果这个事件的发生,让他意识到人生的真正的意义。决定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这想法促使他做出了退役的决定。没有人能够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我想不仅是科比的遇难,这次疫情也会让很多父母重新思考接下来的生活,做出可能和以往不太一样的价值排序和人生选择,以渡过我们有限且无常的人生。
这里不仅包括我们个人的职业发展、家庭生活,也包括我们如何养育我们的孩子,我该给我们孩子怎样的爱和支持?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还是一个未知,我们能拥有的仅仅是今天。
我有个好朋友,几年前创业做了一家网络公司。我去他家做客,跟他聊一个合作的项目。恰了,他晚回来一会儿,然后我跟他的小女儿闲聊了一会儿。我就问她的小女儿说: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他的小女儿当时上小学二年级,她看着我眨眨眼说。叔叔,长大了要当客户。因为爸爸每天晚上都在陪客户,所以他就认为客户是很重要的一个身份,一种职业。那么我当时心里就有点儿不是滋味儿。那么后来呢,我就找了个机会跟我这个朋友交流。我先问他想没想过10年之后,20年之后,自己会因为今天少做一个项目,少做一份钱而后悔吗?我想不会的,因为钱是赚不完的,机会还有,但是我说你想没想过,你可能会因为今天少陪孩子一天而后悔。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的,无论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能力陪他走完他人生的下半场。
总有一天,孩子会凭借自己独立的人格信念和力量,接管自己的生活。那么如果想未来的分离的好,这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足够的陪伴,发展出孩子与父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构建起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从小感受过父母无条件接纳和爱,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的孩子,他心里会埋下美好,希望和光明的种子。这样他在面对自己未来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时,会更加独立,会更勇敢更坚强。也就是说,小的时候陪伴的越好,链接的越好,未来分离的越好。我个人呢,一直觉得时间是衡量爱的唯一标尺,因为时间是觉得。
钱可以再赚,工作可以再找,业可以再创。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我们在孩子陪伴这件事情上,只有一次机会,错过就永远错过了。任何一份工作少了我们,其实别人是可以胜任的,甚至比我们干的更好。反之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主动换一份工作比现在的工作干得更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也可能能挣更多的钱,彼此都不是唯一。但对于我们的家人,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就是那个唯一,就是不可替代。
我这里说的陪伴并不是指向现在疫情期间,我们一天24小时都去陪着孩子身边。也不是说要辞职,在家全职带孩子。我并没有这样的指向。
实际上,孩子在三岁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有了同伴,有了老师,开始社会性进程。每天白天的时间,大部分已经不再是在父母身边了。等到了小学,中学,孩子心智愈发成熟,同学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大。父母对他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我们真的能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的时光基本上就是孩子小学之前那六年七年。所以我好好珍惜我们和孩子相伴的每一刻的时光吧。只要我们足够的专注和投入,那么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是我们自己的时光。我们会有一天蓦然发现,孩子的长大其实就是在一转身之间的。
陪伴是相互的,不仅对孩子有益,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完整的健全的身心和童年,那么也是父母自我成长,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给孩子喂夜奶、换尿不湿的耐心就极大地提升了我在后来工作,生活中应对挫折的那份意志力和信心,带孩子过程中与伴侣与父母沟通时发展的那份同理心,换位思考的能力也提升了我们在工作中整个团队的能力、合作精神、协调能力。那么我们教授孩子学习、识别感受、理性表达的同时,其实也提高了我们在工作中管理自身情绪和影响他人的能力。所以说,在育儿即是育己,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我们自身成长的过程。
当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时候,能力和格局上变得更强大,更自由。那么反过来对工作最育儿都会有一个更好的促进和提升。事业和人生也就会变得更辽阔。当然特别是这个阶段,因为长久的跟孩子在一起,也可能会有一些摩擦,冲突。所以说,我们要强调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陪伴的质量和我们自身的这个生命的状态。首先,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要活的有自我,有质量,有生命力。父母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愉悦的生命状态,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思想和教育。
如果父母是消极悲观、虚荣攀比、缺乏安全感和感知幸福的能力,那么陪伴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是压力和焦虑。陪伴孩子时候要一心一意啊,给孩子最好的专注力。要放下总是教育孩子的执念,立足去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我发现很多父母,即便是有时间陪孩子也是三心二意:一会儿刷刷抖音,一会儿看看网剧,逛淘宝,一会儿回回微信,而且往往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经常有爸爸妈妈问我类似的问题,说王老师,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不专注?他让我陪他,我看他旁边看他搭积木哇,他总是回头看我,总是回头粘我。我说你在干嘛呢?他说我在刷手机呢。我说你陪孩子都不专注,你怎么要求他做事专注呢?
发展孩子的专注力最重要的两点就是:第一,在孩子专注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第二,就是在孩子需要你陪伴的时候,那你全心全意的陪伴她。所以说。我们和孩子这个陪伴,还要讲究陪伴的质量。对于的确工作很忙的爸爸妈妈,父母可能真的没有时间和能力经常陪孩子,那我给这些爸爸妈妈的一个建议就是,至少你要给孩子一个随时能联系到你的通道,比如你的手机号码,让孩子随时能找到你。
当孩子能确认自己随时能跟你联系上,他随时有被爱的把握的时候,他反而就不粘你了。越是找不到你,越不确定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那第二点,就是在孩子生日,家长会,运动会,以及对孩子有特别意义的那些日子,尽可能赶过来。我们不可能做到经常陪孩子,那至少要做到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都在。
【关于电子产品】
它是搁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那道墙。这几年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的一些极端的案例,孩子因为父母不让玩儿手机,有的时候父母很激烈,把手机抢过来摔掉,孩子可能极端的叛逆、抑郁离家出走,甚至当父母把手机冲楼上摔下来之后,孩子也跟着跳下来。
所谓的网游,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压倒骆驼的到底是什么?是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长期对孩子感受和需求的无视。是不良的亲子关系。导致孩子极度的缺乏存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对父母对家庭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绝望,生无可恋。遗憾的是,孩子用生命都无法唤醒我们这些沉睡麻木的成年人,促使我们的自省、成长和改变。这原本是一个孩子对这个社会最后的控诉和抗争。但是反被我们这些成年人指责为这个孩子太脆弱了,这孩子不懂事、活该。
我看到一个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和态度研究调查分析发现。亲子关系越差,孩子越认为网络游戏利大于弊,孩子越喜欢玩游戏,孩子在网络游戏上花费的也越多,孩子玩网络游戏的频率也高,孩子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越高。
所以说,一切都要回归到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和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上。不是因为玩儿手机、玩儿游戏导致了亲子关系不好,恰恰相反,父母不要搞错了因果,是亲子关系不够好,孩子才去玩游戏。
孩子没有找到精神的依恋,所以他要通过网络游戏去排解,去寻找他真实生活中缺少的那些东西。我们做父母的,也可以作为队友或者对手,经常跟孩子一起玩儿游戏。或者孩子玩游戏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孩子一起来应对挑战,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增进亲子感情的机会。
父母要觉察到,认识到网游其实就是孩子对未来生活的寓言。我们的孩子今天如何游戏,未来孩子将如何生活。
第二,要给孩子更多元化的事物,包括玩具,包括阅读,包括写作,也包括手机,这种叠加的效果是非常强大的。不要去妖魔化手机,它可以和玩具、书本、动画片一样,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如果孩子过度痴迷于网游,或者被手机所绑架,一定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但这一切不是网游本身的问题,不是手机本身的问题,它的本质问题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爱过于匮乏,生活过于枯燥,接纳陪伴和尊重理解孩子太少,导致孩子只能从网络世界中寻找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感受和需求。那么,孩子痴迷手机,痴迷网游、放不下手机,它是一个结果,它不是因。
提升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和质量,给孩子更真实丰富有趣味有意义的现实生活,当孩子在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感受到爱,感受到归属,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时候。他能够构建起安全感、存在感、力量感,发展出自尊,自爱和自信的时候,他自然就不会再沉迷于那个虚拟的世界了。
【关于辅导孩子写作业】
如何避免陪写作业成为伤害亲子关系的杀手。我知道很多父母在孩子学前阶段都是变成爱自由的,然而,孩子一上小学之后,就开始后悔,以前教的太少,现实都变成了不写作业的时候母慈子孝,写作业鸡飞狗跳。正所谓鸡飞狗跳娱母慈子孝之间,只有一个作业的距离。
老师,他是一种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我们自己去做这件事情通常是做不好的。父母也要明白,辅导是为了不辅导。陪是为了不陪,不要让孩子对我们形成依赖。所有的教育最终指向都是自我教育,多重要的作业和考试,多好的学生和学校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手段和途径,且不是唯一的。没有一次作业、考试,一所学校,能必然的决定孩子人生的幸福和成就。让孩子形成依赖的教育都是反教育。唯有具备了自我驱动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才是帮助我们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尽可能做到情绪稳定、理性沟通。真正决定我们的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和理解。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孩子的学习是有情境性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情绪会和学习到知识一起打包,每当提取过去学到的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当时学习的情绪和情感也会一并的浮现,所以如果我们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经常发脾气,经常情绪失控。那这些体验会削弱孩子学习的动机、兴趣和能力,导致孩子厌学的。因为他一想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会想到伴随着的那种压力、父母当时暴躁的情绪。
同时,父母也要意识到,我们教了孩子很多遍,他不会,未必是孩子的原因,可能是我们自己没有好的教学方法、不具备辅导孩子作业的技能,可能是我们缺乏耐心,总是催促和苛责孩子完美,导致孩子抗拒,也可能是我们给孩子过早过多的知识的灌输,导致孩子没有能力去理解记忆等等,有很多原因,我们要从自身上去找。
父母也要避免一点是孩子的能力问题思维态度问题,在孩子最需要帮助和鼓励的时候给他打击和处罚。孩子作业做不好很多的时候就是能力问题,能力不具备,而我们父母总是指着孩子说态度有问题,相当于说你要想改,马上就能改。本质上,其实父母没有同理心。
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父母除了尽力做到情绪稳定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避免对孩子要求过高。很多父母在陪孩子作业的时候就要求你要做的快,你要做的工整,你要准确率高,你这个字写的笔画要顺……众多的诉求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既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也让孩子每件事情都做不好,因为过多过高的要求,让孩子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人的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孩子更是如此,让孩子同一时间把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目标上,一心几用,会消耗孩子注意力的有效性,导致孩子更快的疲惫。
所以说。我们尽可能的不要去苛责孩子,一次只给他一个目标,表面上看着收获的少,但是每一点的进步都是实实在在的。
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做父母的也不要太执着。其实辅导作业是需要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沟通技巧的。大多数父母都不具备这些能力。否则,孩子也没有必要去上学了是吧?
我们要正视和尊重老师的专业性。那么我也看到了很多经常情绪失控的父母都是一到三年级孩子的家长,为什么,因为这个阶段的家长一看孩子的书本儿、作业,自己全会,这么简单而孩子却不会,辅导了几次还不会,那父母当然很焦虑,关键是父母能辅导的了。而当孩子上了四年级之后,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书本上的题和作业,自己不会的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做父母的也就不那么张狂了,因为你教不了他了。
另一个好处就是,你也不那么焦虑了,你知道你的焦虑不解决问题。所以辅导作业父母还是把心放宽一点儿,能懂就懂,不能懂得呢,多点耐心,等一等他。或者教给专业的人辅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自己辅导,父母一定要提升自己教的能力和方法,秉持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的原则。
【亲子关系中的不失位不越位,守住界限和学会留白】
这样会让关系走得更远,更美好。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界限非常重要,父母要努力做到既不失位又不越位。
不失位:在父母该负的责任上,必须负起来。比如未经允许,我们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那在他未成年时好好地呵护她、照顾她、陪伴她、教养她就是做父母的基本责任。
不越位:他父母虽然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并没有给我们操控孩子人生的权利,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的。真爱是让孩子活出自我,成就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期待的那个样子。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我们能看得见的范围内前行,以便我们可以用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指导他们,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孩子比我们离时代和未来更近,他们拥有更强的好奇心、创造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他们在未来要经历的,注定是我们此生都无法想象的。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代表了未来社会的形态和趋势,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学会留白,将生活教给孩子、交给时间。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以自己的方式成长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谨记,不能用20年前的知识,观念和经验教育今天的孩子面对20年之后的一个世界。正如大教育家杜威所说的,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面对未来的世界我们将剥夺孩子的明天。
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解决不了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问题。孩子在成长中的很多问题,只能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那孩子的人生终归是他自己的,需要他自己去完成。
生命和养育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我们必须学习面对失控和不确定性,给孩子一个超越我们生活半径以外的世界,那也意味着我们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未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最后我把自己经常用来自勉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得更好,而给一个人最好的爱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想。
(摘自: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77714529649121#_0)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