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不鸡娃,还有出路吗?有。有本事培养一个自鸡娃
(2019-10-09 10:08:00)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育儿、教育 |
最近流行起了一个词——“鸡娃”。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此处的“鸡”为动词,出自“打鸡血”,言下之意就是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推动他去学习、去拼搏,这样的行为被叫做“鸡娃”。
在过分鸡娃的家庭中,孩子往往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种培训打鸡血,还没出生就开始进行各种胎教课程早教计划,幼儿园提前开始择校,接下来就是英语奥数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幼升小、小升初一路披荆斩棘往前冲。
但越来越多的“鸡娃”行为,给父母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焦虑感和紧张感,这年头不鸡娃,还有出路吗?
那小石
不鸡娃还有出路吗?
午餐时间,几个同事闲聊侃娃。从补习班,聊到鸡娃。
正在陪娃上补习班的妈妈 A 吐槽,有家长居然牺牲午休时间给娃占前排的位子。孩子还没上小学,就让她体验到了高考的紧张感。
然后她长叹一声:鸡娃先自鸡,就我这体力精力财力,既无法穿越一个京城去给孩子报补习班,更不懂如何让娃避开和印度高智商娃们的直接竞争,实现弯道超车……你们说我娃还有救吗?
这是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这年头,不鸡娃,还有出路吗?
有。
有本事培养一个自鸡娃。
不用外力驱动,娃能自己给自己打鸡血。不用陪写作业,不用安排学习和活动,娃就能自己给自己上发条,不停去拼搏。
娃的自驱力去哪儿了?
The Self-Driven Child(《自我驱动的孩子》)一书的作者威廉·斯蒂克鲁德(William Stixrud)认为,低掌控感会偷走娃的自驱力。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有个母亲很迷信,每次孩子考试,都会焚香拜祭。
孩子考不好:神仙说你没努力(本意是激励)。
孩子考好了:神仙都替你安排好了(本意还是激励,希望孩子相信能成)。
但孩子不乐意了:那以后我就不学习了,直接让神仙安排吧。
这个例子,折射的是什么都想替孩子作安排的家长。你安排的越多,控制的越多,孩子的掌控感就越低。
很多家长会从省时省事的角度来安排孩子的生活。
小到幼年为了节约时间不迟到,早起匆匆往睡眼惺忪的孩子身上套衣服;
再到上学阶段,不管孩子乐不乐意,给他报各种班;
再到孩子将来报志愿、找工作、跟谁谈恋爱结婚……
一些家长早都安排好了,还会告诉孩子:
「你还是个孩子,懂什么?」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都替你安排好了,我是你妈,我有经验,听我的肯定没错!」
言外之意,只要父母认为是对你好的,你就要无条件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听话,甚至不孝顺。
但事实上,内心抗拒的孩子,很少从家长的安排中获益。做一个提线木偶,就算事情都做成了,孩子也不会有成就感——他会觉得,他只是在替你执行。
不仅如此,低掌控感还与焦虑、抑郁和几乎所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低掌控感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压力。而毒性压力(toxic stress)不仅会降低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干扰该区域的理性行为,而且会导致机体产生有损该区域自我修复的化学物质。
长期焦虑下的孩子,其杏仁核(大脑威胁检测系统的一部分,启动应激反应)更活跃,这表明他们更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困难或无助。
对动机的研究表明,强烈的自主意识是培养健康自我激励的关键,这种自我激励可以让孩子充满激情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享受他们的成就。
但现实中,我们常见的是「家长鸡血,孩子冷血」模式,很多孩子依赖外部驱动,他们自身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长大后,他们也找不到努力工作的意义。许多人成年后抱怨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好说的。
自鸡娃三要素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家长和心理学家都在关注的问题。
长久以来,心理学界有很多人试图解释人做事的动机。
1970 年的时候,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大咖爱德华·德西与理查德·瑞安,提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理论——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这套理论提出了三个与生俱来的需求:
自主感 autonomy:是否发自内心,以及能否自我决策不受他人影响
胜任感 competence:是否有能力做到,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
关联感 relatedness:是否有与人互动的机会
满足上述需求,孩子获得内在的满足感,从而表现良好;反之,则会出现疏离、残损,甚至反作用的自我。
自主感之于孩子的精神、心理,就像吃饭、睡觉之于机体运转一样重要。如果孩子对学习、生活的自主感较低,如果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自己的事情,那么他就无法成为一个自我驱动的人。
不仅如此,当孩子发现自己毫无掌控感,为了夺回自主权,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反抗。这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甚至发展到跟你对着干。
以给孩子报补习班为例,如果孩子不情愿,即便报班后孩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他的关联感(他与你的关系)和自主感却随之下降。
我们可以把自我决定论的三要素想象成三角凳的三条腿,你可以让一条腿长一些(假设孩子从补习班中学到了知识,学习中的胜任感增强),但另外两条腿(自主感和关联感)却变得更短。
这种情况,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凳子会翻倒。
你越希望这个凳子更高,它最终翻倒得越厉害。
孩子的情况越糟,你越焦虑。
而你的焦虑,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你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传染给孩子,而且,焦虑之下,你极有可能变本加厉地控制孩子。
焦虑的皮球传到孩子那里,高压控制之下,我们很难预料孩子的世界里会发生什么。
要知道,孩子的脑前额叶皮层要到 20 多岁才发育成熟,他会比成年人更难控制焦虑!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家长一定要有破局思维。
做孩子的顾问,而非老板
The Self-Driven Child 一书主张:父母要做孩子的顾问,而非老板。
养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走向独立。家长应该做的,不是替孩子安排生活,而是帮孩子早日建立对生活的掌控感。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多一点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孩子的脑前额叶皮层就会变得很活跃。在大脑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区域活动越活跃,就会越成熟,孩子犯错的机会就越小。
那么,这个顾问该怎么当呢?
结合书中的部分观点,这里给出三个要点:
告诉孩子你相信他(少说我是你妈,不会害你,听我的准没错之类的话,这种盲目自信中隐藏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给孩子提供指导,告诉他:我们会尽可能帮助你,但不会强迫你去做;
帮助孩子分析各种决策的利弊得失,并提醒他准备 plan-B,以免事情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式发展,孩子措手不及。
做孩子的顾问,意味着你们之间是合作关系,你负责打造家庭「安全基地」,孩子心无旁骛地做他自己。
关于打造家庭「安全基地」,The Self-Driven Child 一书的另一作者约翰逊(Ned Johnson)认为,孩子需要一个可以屏住呼吸,不必担心被盯上或被叫出来的地方,这就是家最该发挥的作用,它应该是孩子休息和恢复的地方。
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每天也会面临很多压力。家应该成为他们可以寻求关爱和喘息的地方,在家里他们感到安全和无条件地被爱,在家里他们可以充分放松,这样孩子才可以从家人那里汲取能量,重新获得面对新压力的勇气。
但如果家庭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如果父母是一个焦虑或控制的存在,那孩子可能就会在其他地方寻求喘息(或者因无从释放压力而面临健康危险)。
而大多数时候,这是一个你不希望他去的地方。
养育,不是一件我们着急就能做好的事情
比如,孩子学习的问题,绝不是简单请个家教,报个补习班就能解决的。
长久以来,很多做父母的习惯主导孩子的生活,安排孩子的学习,心都操碎了,孩子却未必领情。没有家长不爱孩子,但是这种单向的投入,很难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我们要当好孩子成长的顾问,让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成长中来,让孩子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被尊重与被欣赏。
由灌输、安排,到独立、自主,反转养育方式,发挥孩子在成长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永远值得谨记的。
参考文献
Stixrud, W., & Johnson, N. (2019). The Self-driven Child: The Science and Sense of Giving Your Kids More Control Over Their Lives. Penguin Books.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
(摘自:http://www.sohu.com/a/336740812_661483)
郑重的声明:本博客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