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集):
4、风味独特的乌拉街“满族火锅”
乌拉街是满族人的重要发祥地,“火锅”是满族人特有的美食。满族人把吃火锅叫“吃锅子”。
我现在在吃火锅时,还是习惯的叫“吃锅子”!
正宗的满族火锅有四大原料:底汤、蘸料、主料、配料。
乌拉满族火锅最讲究的是底汤(底汤最正宗的是鸡肉老汤):鸡肉老汤是事先特别熬制制好的,是在鸡汤中加入人参、天麻、枸杞、红枣、桂圆、山楂、冬虫夏草、麦冬、当归等名贵中草药,长时间精心熬制而成的。
乌拉满族火锅的蘸料也十分讲究:是由芝麻酱、腐乳、卤虾酱、香油、韭菜花、辣椒油等,再加入野山菌制成。
乌拉满族火锅的主料更是讲究:正宗的乌拉满族火锅主料有"前飞后走,左鱼右虾,转圈撒葱花"的说法。"前飞"指的是飞禽山鸡、飞龙等,"后走"指的是走兽——野味如梅花鹿、狍子等;海味有鳇鱼、蛎黄、大虾、扇贝、海带等;山珍有榛蘑、木耳、猴头、灵芝等;
配料随季节变化:冬季有酸菜、血肠、五花肉片,夏季用青菜、粉丝、地瓜片等时令蔬菜代替。
吃火锅的方法:比较随意。基本方法是用筷子,按个人喜好夹取主料或敷料,在翻滚的老汤中“涮”,要掌握好涮的“生熟度”,特别是肉食料不能太老(熟),太老就咬不动了…
满族火锅具有:口感 鲜、香、滑、软、嫩;营养 丰富、滋补、养颜等功效,颇具有满族特色。
满族火锅不仅好吃,还特别具有文化内涵:具有温暖、热烈、祥和、团结的凝聚力量。贴(特)别是在冰天雪地“嘎嘎冷”的冬天,全家人/亲朋好友,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前,会感到贴别暖呼/贴别亲近。而同事们或集体聚会则可以增进团结,提高团体凝聚力…
我最喜欢全家人红红火火“大团圆”:全家吃火锅(我们叫吃锅子)的喜好,一直被我们全家人保留了下来。只要我说我想吃乌拉街满族火锅了,孩子们就能齐全的买回来正宗的乌拉火锅料,全家人开开心心的吃(涮)上一顿满族火锅,孩子们就会回想和讲起他们在乌拉街小时候的有趣故事…
5、说几句有趣的“满族话”(满语)
我是汉族人,但从出生到36岁,都一直生活在乌拉街附近。特别是从19岁~36岁这17年,就工作生活在乌拉街,满族话已经深深的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说的话中,时不时就带出了满族话。
例如:稀罕/忽悠/耷拉头/得瑟/叽咕/好孬/…“念三七”、说“嘎瘩话儿”...太多了,一时说不完,列表如下:
上面这些话,都是标准的乌拉街满族话。其实现在全国通用的所谓“普通话”里有许多就是东北满族话,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奇怪”——东北话,那么像“普通话”!其实,准确的说:普通话,有许多东北(满族话)的成份——因为,是从东北走出去的满族,曾统治中国将近300年,满族“普通话”走向全国也就不足为奇!
现代城里人管它叫“土语”、土话。随着汉语普通话的普及,现在的许多乌拉街当地的年轻人,也几乎快要把满语忘的一干二净了。
我把它整理记录在这里,是希望我的后人,或者是将来看我回忆录的人,或是搞研究的人,不至于“不明白”我说的有些话的含义。
6、故乡还有“满族4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
养孩子“吊起来”;
棉皮袄“毛朝外”;
大姑娘叼着“大烟袋”。
有图为证:
其实,满族还有“8大怪”以及特殊民俗和民族文化如满族剪纸、满族旗袍、满族鹰猎文化、萨满文化、满族说部、满族青花瓷器、黄花梨木八仙桌家具...
但,这些大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做“封、资、修”的“余毒”——而被翻身解放了的多民族“造反派”予以“砸毁、烧毁、捣毁...”,而通通被扔到了垃圾堆、河底、粪坑中,变为灰烬和粪土...
这是人类对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巨大损毁,令人痛惜!
在此期间,乌拉街许多与前清“有身份、地位”瓜葛的满族人,纷纷逃命离开了乌拉街,留下的也纷纷“隐瞒自己的满族身份而改称汉族人”...乌拉街满族户籍人口,迅速减少...
![[特别转载]幸福乌拉(二十六):皇家封禁的“母亲河”(2) [特别转载]幸福乌拉(二十六):皇家封禁的“母亲河”(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特别转载]幸福乌拉(二十六):皇家封禁的“母亲河”(2) [特别转载]幸福乌拉(二十六):皇家封禁的“母亲河”(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