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莱芜梆子音乐唱腔》序

(2021-01-10 14:10:48)

 

李顺发先生编著的《莱芜梆子音乐唱腔》一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在莱芜梆子戏剧发展史上,无疑有着里程碑的意义。40年的心血浇灌,铁树终于开花了。

莱芜梆子是一个地方小剧种,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地中,它虽是一朵小花,却是一枝傲冰斗雪的红梅,一穗芬芳四溢的兰蕙。它有着比肩小剧种、小剧团没有过的历史与殊荣。莱芜梆子于1954年正式建团, 1965年,现代小戏《送猪记》就三进国务院,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1975年,现代小戏《三定桩》进京参加庆祝建国二十六周年献礼演出,同年底,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剧影片全国上映;19775月,《三定桩》又赴广州参加了第四十二届春季广交会慰问演出;1981年,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大好形势的大型现代戏《红柳绿柳》再次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多次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受到彭真、康克清等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并由山东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成绩的取得,作为曲谱主创、第一操琴手的李顺发先生,功劳自不待言。

莱芜梆子是个古老的剧种,虽然它在泰沂地区已有二百多年的流传历史,但在传承形式上却一直囿于手把手、口传口的老旧模式,戏文和曲调全凭老师的“唸”和“哼”。没有文字记载的非物质文化,流传是一个大问题,尤其乐律一类的无形遗产,无论它有多么美好,一旦遭遇天灾人祸、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的难劫,时日积久,很容易造成断档、失传乃至湮灭。李顺发先生是个有心人,自从1965年第一次随同莱芜梆子进京,他就立志将莱芜梆子的“哼腔”曲谱化,彻底改变怎么拉就怎么唱、怎么唱就怎么拉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让莱芜梆子音乐唱腔的继承、发展、改革、创新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比照和依循。特别是自1968年莱芜梆子剧团解散到1973年重新恢复这六年的时间里,他更意识到了老旧的、原地转圈式的演奏、演唱方法,在剧团只此一家的情况下,圈子只会越转越小,路子也只会越走越窄,必须对莱芜梆子的传统唱腔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归纳、整理、研究和创新,下定决心用简谱将莱芜梆子已知的音乐唱腔全部记录保存下来,以求更好的继承和发展。19803月,李顺发先生偕同亓锦友、宿旅、李荣才等同志将1974年部分老艺人录制的传统戏剧唱腔音乐全部进行了记谱整理。后又伙同韩廷木、段伦祥走访了健在的老艺人,搜集记录了剧种源流、历代科班及师承关系等。1980年下半年,李顺发先生执笔编写了长达13万字的《莱芜梆子音乐》,山东文艺出版社约稿待出,最后却又因种种变故未能出版。1985年,《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责成李顺发先生执笔编纂《莱芜梆子音乐分卷》,李顺发先生将《莱芜梆子音乐》重新进行修改和补充,增加了优秀唱腔选段优秀剧目选场及折子戏两大部分,并按要求附上音响资料。风风雨雨40载,《莱芜梆子音乐唱腔》一直在李顺发先生的呵护、修改、润色之中。

《莱芜梆子音乐唱腔》共分六章十五节,条目近五十个。从剧种概况、唱腔板式、曲牌、打击乐、优秀唱段、人物传记等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是一本集知识维度、文化内涵维度、发展规律维度、编制水平维度、可行性维度、特色与导向维度的好教材。李顺发先生当过艺校的校长,深谙教学之道,所以,读着他的《莱芜梆子音乐唱腔》,就仿佛在聆听他绘声绘色的讲课。书中对唱腔板式的讲解与分析细致、精到、精妙。我敢说,只要熟读了这本书,即便是个门外汉,也定会出师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好科班。对梆子戏三大门头十三行的演唱方法,本书无异于是在进行面对面的口授。比如 生角门……有一种特殊的唱法叫做厉嗓。它的唱法是用极高的假声倒吸气唱出——唱时不是呼气而是吸气,唱出的音坚实、高亢,比记谱高一个八度。厉嗓一般用在剧中人物的感情激动时,如生气、高兴等……”对于旦角,书中对小嗓的特殊的唱法也进行了细解:因旧剧团中没有女演员,旦角全部是由男演员来装扮,因此声音必须化妆。唱腔的尾音翻高八度,用假声演唱,甚至道白的尾音也用假声上韵,以示女性的特征。后来专业剧团有了女学员,老艺人仍按老唱法进行传授,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这个剧种旦角唱腔独有的特点。由于梆子戏擅演武戏,剧中往往男多女少,花脸是个大行当。书中不仅讲述了花脸嗓与生角的迥然不同,对二花脸、副花脸和三花脸的演唱,从发声方法、发音部位、真假声运用也进行了细致的区分,而且每一种唱法都有示例音乐和曾经的代表演唱人物。

《莱芜梆子音乐唱腔》,是李顺发先生杜鹃啼血的结晶,编著出版是他梦寐以求的心愿。我和李顺发先生相识、相交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68年,我们同为莱芜县迎外宾文艺宣传队的队员,那时他是公认的帅哥,我是刚出中学校门的毛孩子。在我们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李顺发先生一直是我尊敬的兄长。在他的人生词典里,有的只是正直、认真、缜密、扎实、坦诚、善良、积极、奉献等满满正能量的词汇。循着他在《三定桩》、《红柳绿柳》、《借闺女》、《秋江》等剧目中优秀的唱段设计,可以充分领略他呕心沥血的创作旅程。我乐见他著作的出版,辛勤的汗滴终于迸射出了金子的光芒。这是莱芜梆子的幸事,也是莱芜梆子传人的幸事。让我们共同祝贺《莱芜梆子音乐唱腔》的出版,真诚地向编著人李顺发先生道一声:谢谢!是为序。

 

 

 

毕玉堂

2020126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呼唤白鹤泉
后一篇:画不出的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