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烧云》读写结合微课环节设计(四上)

(2016-03-08 12:44:05)
分类: 教学设计
《火烧云》读写结合微课环节设计(四上) 
一、教学目的 
1、在品读中了解火烧云随时间顺序变化发生颜色、形状变化的特点。
 2、读写结合训练:以颜色、形状变化的特点进行词语积累和表达的模仿迁移训练。 
二、教学重点 
了解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以此作为仿写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快速读第3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并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指名说出找到的颜色词语。(课件配图) 
3.火烧云有这么多的颜色,你想用哪些四字词来形容呢?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缤纷……) 
4.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 (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5.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谁已经把它记住了?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课件) 填一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一会儿 ( )的,一会儿( ) 的,一会儿( ) 的, 一会儿 ( )  。葡萄( ) 、梨( ) 、茄子( ) , 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6.还有哪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呢?请同学们观察多媒体图片,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 
(二)品读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段落。
 1.学习第 4-6 自然段。火烧云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 
2.小组长汇报。 变成了什么?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变成马、狗有、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怎么变的? 
3.还可能变成什么?同桌交流汇报。
4.播放火烧云变化的视频,模仿课文中抓住动物外形、动作,加上合理想象,并把变化过程写具体的特点,说说看到的火烧云的变化情况。
5. 抓住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6.展示作品。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火烧云》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读和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必须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固然,两者各有各的重点,但不可能截然分开。其中,仿写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火烧云》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霞光、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由于课文以时间顺序来写,突出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特点,在写形状变化时,以出现──样子──变化这种顺序来写,很有特点,于是,以这篇文章中火烧云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为仿写点,我设计了教学。
    【案例描述】  (案例描述可以用叙述方式记录,如本案例;也可用师生一问一答的课堂实录方式记录。)
  在教学颜色变化一节时,我让学生找出颜色变化多和快的句子,并圈出有关的词语。学生在交流时,都找到了“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等句子。有学生说:“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四个词语我知道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之快,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说明了火烧云了颜色的多。通过划句子,圈词语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快写具体的,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仿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的多。(此处要有三、四个学生的读写成果。)
  在教学形状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又运用划句子,圈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先学“马”的一节,按照“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它的样子怎样──它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顺序,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有关的内容,学习课文。学生通过自学,找到了相关的句子,发现这一节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写法。另外几节由于结构相似,我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学。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段内容的写作特点。
  掌握了写作特点,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仿写“变幻的云彩”。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火烧云的变化,让学生把他们眼睛中看见的千变万化的云,通过模仿描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在交流中,同学们眼中的云果真变化莫测,颜色、形状的变化之神奇让我赞叹,而且,根据自己的喜好,有些学生仿写了颜色和形状,有些学生对云的形状情有独钟。
(此处要有三、四个学生的读写成果。)
【教学反思】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研究,发现文章对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描写,从出现到样子如何,接着是怎样变化的,作者是怎样动态和静态结合的,再通过仿写把领悟到的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运用到另一结构相似的词句或片段中去,写得都非常的美。我觉得阅读时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轻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惟有这样,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含,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揣摩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构句的生动性,是仿写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