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设计
高新区联合小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0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 6个完全相同的烧杯、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师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从而引出相关联的量
(3分钟)
二
(一)观察比较,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1.课件显示例1实验图:
教师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从左往右看水的体积不断增加,水的高度也不断增加。)
2.提问::水的体积与高度有关吗?
3.小结: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我们称为“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
(二)探索交流,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 出示实验报告单
水的体积与高度统计表
2. 观察变量
(1)根据上面统计表,小组讨论:它有哪几种量呢?(5分钟)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
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1分钟)
3.引导研究定量
(1)提问:每个水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底面积,并填在统计表中。(1分钟)
(2)汇报:每个水柱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算式。﹙1分钟﹚
(3)介绍: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是底面积。在这里,底面积相同,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一定)﹙1分钟﹚
4.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现在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2分钟﹚
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
(2)汇报明确:体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1分钟﹚
体积增加,高度随着增加;体积减少,高度随着减少。
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都是25,,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思呢?
(3)揭示:像这样,我们就说,水的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水的体积和高度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1分钟﹚
6.再次出示表格:
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路程∕千米:90
学生观察表格,回答下列问题:﹙3分钟﹚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两相关联吗?
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7.小结:要成正比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组讨论)﹙2分钟﹚
8.学生自学课本39页内容,看看书上是怎样描述的?﹙2分钟﹚
9.教学字母关系式
(1)讲述:如果表中一种变化的量用y表示,另一种变化的量用x表示,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2)学生试列:y
/x =k(一定)
(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钟﹚
(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1分钟﹚
三、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1.举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3分钟﹚
(1)学生自由举例。
(2)预设: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出示:长方形的面积和长统计表
面积/平方米:: 14
提问:如果有上面这样一种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吗?
思考:刚才这句话怎样说才准确呢?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东东看《水浒传》的时间和页数如下表
看的天数/天
看的页数/页
(1)表格中的(
(2)看的页数与看的天数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
(3)因为每天看的页数一定,所以看的页数和天数成(
2.试一试: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2)《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4)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5)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页数
五、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变化,另一重量也随着变化
比值一定
成正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