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桶装水合格率民众频出企业 |
分类: 民生话题 |
据人民网消息,日前,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布了本年度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监督抽检信息,其中瓶(桶)装水等微生物污染问题仍较突出,近800种瓶装水被曝不合格,合格率不到80%,包括娃哈哈、乐百氏、怡宝等知名品牌饮用水产品被检出菌落总数、溴酸盐等项目不合格。(12月8日长江网报道)
要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曝光瓶桶装水不合格的新闻了。于此同时,每当出现这样的新闻,我们总会看到被曝光的品牌出来公关,称原因不在生产环节,而是在运输环节出了问题,也能看到监管部门表示将会严查这些不合格的瓶桶装水并追求相关单位的责任。然而,最终的结果似乎并不那么美好。就拿这次曝光的不合格瓶桶装水来讲,竟然在本年度8月份国家食药监管总局通报后,合格率不升反降,由九成合格变成了仅有八成合格,着实令人诧异。
瓶桶装水的质量问题似乎成了老大难,而若追究背后的原因。首先,不得不说问题出在了制造瓶桶装水的生产企业上面。一些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不按照制作工艺严格操作,而是随意对用过的空水桶(瓶)进行简单的清洗就将其投入二次使用。这样因消毒手段等细节落实不到位则必然会造成空水桶(瓶)的清理不彻底,导致一些危害身体安全的细菌滋生,进而影响到水质难以达标。此前媒体多次曝光有人租间民房搞套设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生产桶装水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次,目前瓶桶装水的生产没有统一标准也有一定的责任。当前,我国针对瓶桶装水的卫生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存在《瓶装饮用纯净水》GB17323-1998、《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和《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08四个标准。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为标准的不统一让生产企业在制造瓶桶装水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是用天然水净化处理,有的却是自来水再加工;有的是天然的矿物质水,有的却是添加食品添加剂。而这样层次不齐的操作,很有可能造成部门企业投机取巧,尽可能满足最低的标准去做。若是抽查的时候按照高一点要求,则这样本身合格的瓶桶装水也变成了不合格。
再次,监管的乏力或是不到位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正如上文提到了每当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监管部门总是表示会严查严办,然而多次的事后证明这种监管多是一时之风。在新闻媒体披露引发民众纷纷指责的时候便发奋图强,严查严打,而当公众不再关注或是被其他的热点事件转移目光后,便开始松懈。更为关键的是,曾有媒体报道中,因为被曝光的企业有许多大品牌,是许多地方的纳税大户,于是一些监管企业便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拿了企业的好处后便闭口不言。
最后,民众的维权意识淡薄也有一定的责任。在多起因为瓶桶装水菌落数超标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或是民众发现自己买的瓶桶装水味道刺鼻不能喝的时候,受害的民众大多是要求商家进行经济赔偿,而很少看到有人较真,要求追求销售商以及生产企业的责任。虽说这样做很现实,单凭个人力量也不可能真正让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又或是较真起来不但耗时而且耗费精力,然而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的让涉事的商家高枕无忧,感觉被爆了光也就是赔点钱的小问题而已。
综合来看,造成瓶桶装水质量问题频出的病根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行业标准的不统一也有一定的责任,更为关键的是监管到位或是处理不严厉是最大的原因所在。因此,要治理瓶桶装水的顽疾还需要多方努力。对于生产企业来讲,不能仅仅为了私利而将民众的健康抛之脑后;对于行业标准的制定部门来讲,应尽快统一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更要在执行环节加强监管,保证标准的落实;而对于肩负食品安全的相关单位来讲,不但需要严格按照监管的要求对市场上的瓶(桶)装水进行抽查,更要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监管办法,于此同时,对于屡教不改的涉事企业,不妨来点严厉的处罚措施,以儆效尤。除此之外,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有些时候不妨较真一下,而不只是盯着那点赔偿金。唯有如此,在各方的合力下,即便是不能完全杜绝不合格桶装水的出现,那至少会让桶装水的合格率在可控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