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经历之三十三——起圈

标签:
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插队经历 |
农谚讲“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强调的是肥料在庄稼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时,生产队肥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饲养的牛、马、羊、驴、猪等牲畜的粪便;二就是化肥,化肥比较贵也不好买,还是以前者为主。生产队饲养的十几头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除了耕作、繁衍任务外,全年主要应该是生产队的“造粪工厂”,为农业生产提供农家肥。牛粪须发酵、腐熟,才能在农作物上使用,否则牛粪中某种病原微生物,会把农作物的根系烧坏。用牛粪做原料沤制农家肥,成本小,质量比较稳定。牛粪便发酵时还需要添加各种辅料,来进行吸收鲜牛粪中的水分,太多水分容易导致不透气,微生物不能产生发酵作用,辅料选择多种多样,目的就是能吸收部分鲜牛粪中的水分。辅料一般选择:锯末、秸秆、草木灰等等。
我们插队那里是用荆蒿作为辅料,割荆蒿垫圈沤肥是靠山吃山的一种绿色生态的积肥方式。一般是在雨季到来时割荆蒿垫圈,将荆蒿用铡刀铡成寸段,铺在牛圈中,再加一些土,来吸收群牛的粪便水分,经过整个雨季,群牛的踩踏和沤制(沤制的过程就是传统的自然发酵过程),就会发酵出肥效好的有机肥,形成使用方便的农家肥,同时还能培肥土壤。等到雨季过后,就要开始起圈,将沤制好的肥料起出,放到它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起圈的活儿,又脏、又累、又有味,没人主动愿意去干,而种庄稼又不能缺少肥料,怎么办呢?这时候就体现出队长的管理智慧,老话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赏,赏什么呢?队长手里有什么可支配的赏品呢?也就只有工分的分派权。类似起圈这类的大家不愿意干,可是又不能不干的活,生产队都是采用包工制,也就是包活儿。把一定的生产任务,按照工作量预先计算出一定数目工分,包给社员完成。这样通常都会产生化消极为积极的作用。
起一个圈,几十个工分,一个人承包也行,是多人承包也行,分儿就这么多,多人承包采用自愿结合,完活儿以后平均分配工分,采用这种方式,就有人承包了。实际上包工有包工的好处,一是时间由自己支配,想早点干就早点干,想晚点就晚点干,干着干着累了想歇着,大家一商量就行; 二是,早完活早歇着,不用看别人的眼色。因此,队里还是有人愿意包活儿的。
记得那是76年10月份的某一天早晨,队长开始派工,说今天有一个起圈的活儿要包,
40个工分,谁来就报名啊!工分关系到社员的收入,大家都非常重视。于是,我和另外两名社员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包了这个活儿。
当时,队里有两个牛圈,一个在生产队的场院边上;另一个在当地叫“牛道梁子”的山坡上,当天要起的圈就在“牛道梁子”。起圈也讲究方法,从牛圈门处开始起,清出落脚的地方,然后向牛圈中心拓展,开出一条通道,再分别向两边起,直到起完为止。起圈要用平镐刨,我们包圈的三个人做了分工,两个人负责刨,一个人负责铲,把刨下来的肥料用铁锹铲在一小堆儿,装到荆条编的粪筐里,装满肥料后拎到圈外空地上堆放,然后由别的社员赶毛驴来驮到生产队需要的地方。当天我们三个人齐心合力,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干完活了。
插队的这段时间中,我参与起过牛圈、羊圈和猪圈,它们各有各的方法和特点,需要区别对待。
渔夫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