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经历之二十六——换工修收音机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杂谈 |
分类: 插队经历 |
记得那是76年6月份的某一天早晨,在三队派工的场地,家住村里在公社中学教书的庞老师拿着一台收音机来找我,请我帮他修理,我说好吧!收工以后给我送来就行,但他显得非常着急,恨不得让我马上就给他修才好。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时间非常宝贵,抽出时间也不容易,可是今天的活已经派完,是进沟里割荆蒿,准备垫牛圈,他执意说要跟我换工,替我去。我怕他干太累,不想同他换,他说没事这活他干过,实在拗不过他,我只好就恭敬不如从命,同意了。
割荆蒿垫圈沤肥是这里靠山吃山的一种绿色生态循环的方式。荆蒿常生于山地阳坡上,形成灌丛,资源极丰富,在中国北方地区广为分布。叶、茎、果实和根均可入药,花和枝叶可以提取芳香油。枝条坚韧是编筐、篮的良好材料;开花时为优良的蜜源植物,可得著名荆花蜜,在荆花开放季节,每群蜂可产荆花蜜15至20公斤。此时的荆花已经凋谢,蜜蜂采蜜的花期已过,将荆蒿割下,用铡刀切碎,垫到牛圈里与牛的粪便相混合,经过牛群一段时期的踩踏和沤制,就形成了上好的农家肥,届时再安排起圈。而对荆蒿来说,由于受到了切割的刺激,来年再生长时会长出一些荆条,再进行采割做编筐的材料。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绿色生态循环。真让人不得不钦佩祖辈的智慧。
自从为大队建立了广播站之后,我就从家中将自制的万用表和一些常用工具、器材如:电烙铁、改锥、钳子、镊子等还有松香、焊锡带到了村里;器件方面有:常用的晶体管、电容、电阻等,以作不时之需。
我回到知青点,对收音机进行了检查,最后查到是一只晶体管损坏了,恰好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备件,更换以后调整一番就修好了,大约花了一个多小时。而他们进沟里干活需要一天,此时再到沟里去找他们,已经不赶趟儿了,就成全庞老师的美意,休息,休息吧!
有过维修各种家电产品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维修时,要求维修人员能根据家电产品的故障现象,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故障原因,从而排除故障。诊断故障的思维活动方式从开始到完成共分六步:揭示故障、确定方向、缩小范围、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和检验判断,每一步的执行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诊断活动的成效,因此,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以收音机为例,确定方向、缩小范围、要看它是再生式还是外差式,因为两者的工作原理是不同的,确定方向与缩小范围的思路是不同的,查明原因和排除故障这二步有着相应的技能要求,如使用万用表判断元器件好坏,正确拆、焊元器件,修复损坏的元件等。“检验判断”是对前五步操作的总结,也就是检验诊断活动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检验的结果证实故障已消除,说明判断正确,可以装好机壳,维修活动顺利完成。
由于我具有修理无线电的特长,村里的老乡家中的小喇叭有毛病,也经常找我去给看看,我也乐得为乡亲们服务。事实证明:“艺不压身” 是朴素的真理,只要有心有艺,肯定会有用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