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插队经历之二十五——下雨出“雨工”

(2024-03-17 09:22:08)
标签:

历史

情感

杂谈

分类: 插队经历

春去秋来,四季变化,刮风下雨也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在生产队遇到了下雨天进不去地里干活,怎么办呢?绝不能是按照俗话讲:“下雨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社员们又都指着工分充当劳动报酬呢,没有工分就没有生活的依靠。遇到这种情况队长都会安排大家集中开会,参加会议的照样记工分。队里没有会议室、队部等等的房间,那么通常呢就是找一家房间要宽敞的住户来当会议室。我们村里有一位孙姓人家有5间大瓦房,位置处于全村的中心。他又是队里的记工员,所以也算队干部之一,就选他们家当会议室了。

开会的内容呢也比较丰富,有的时候是队长安排下一个阶段的农活计划。有的时候干脆就是听公社的广播小喇叭。主题内容离不开“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等等。那个时候家家都有“小喇叭”,一种用压电陶瓷片作为扬声器的广播器材。乡亲们都称它为“小喇叭”。但是,你要想挣工分就必须集中一起听,分着听不给记工分。看到这儿大家会不会想,这不来白不来啊,不干活也能挣工分,多好。但是这些甜头可不是白给的,一旦雨停了不下雨了。就要安排上山去割荆蒿,然后用梯架子背回来,用铡刀切成段儿,铺到牛圈或者是猪圈里,俗称垫圈。任由牲畜在里面踩来踩去,最后达到荆蒿和泥土和在一起的目的。等时间差不多了,过一段就起圈作为肥料。这可都是脏活和累活啊。

梯架子,也称背架子,其名称生动描绘出它的具体形状,两根主杆呈上窄下宽排列,三根横撑采用榫卯结构与两根主杆相连,中间装有两条背板,便于背部支撑,两边套有由背包带制成的一付梯架子带,可供我们的双肩恰到好处伸进去,这样就组成了梯架子。使用一根皮绳或毛绳来捆绑,山村的乡亲们背一些体积较大的物件通常都要用到它。像背柴火、秸秆、木材等等。

再说那荆蒿,那是我们那里遍山尽有的植物。用荆蒿作为辅料,割荆蒿垫圈沤肥是靠山吃山的一种绿色生态的积肥方式。一般是在雨季到来时割荆蒿垫圈,将荆蒿用铡刀铡成寸段,铺在牲畜圈中,再加一些土,来吸收牲畜的粪便水分,经过整个雨季,牲畜的踩踏和沤制(沤制的过程就是传统的自然发酵过程),就会发酵出肥效好的有机肥,形成使用方便的农家肥,同时还能培肥土壤。等到雨季过后,就要开始起圈,将沤制好的肥料起出,放到它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可是纯绿色的农家肥呀!

开会再怎么开也开不了一天,通常都是半天。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剩下的时间就给社员们磨镰刀的功夫,为雨后的活计做好准备。

         渔夫乐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