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经历之十五——乔迁新居

标签:
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插队经历 |
前面曾经提到我们在1975年4月底进行了一次知青点的迁移运动。“上级指示”:要求我们知青从珍珠泉公社迁出去延庆平原地区大榆树和高庙屯等地。结果是东方红大队三个生产队的知青总共走了一半,留下了一半人仍在坚守。第四生产队的一名女生由于嗓子声音比较好,被抽调到公社做广播员。三个生产队中只有第三生产队为插队知青盖的新房已经落成,其他的生产队还没盖呢。大队经与我们协商,并上报公社知青办批准,将我们6位知青合并到一起。下面这个图片就是当年我们插队居住的地方,历经多年虽然已经充满着沧桑,照片拍摄时正在准备维修,但当时可是崭新的新房啊。位置相当的不错,北靠青山,紧挨着公路,路的南侧就是菜食河,对面就有石头垒的厕所,虽然简陋一些,但是比老乡家的要好多了,还有屋顶儿呢。远眺东南,清晰可见珍珠泉公社最高峰二磋磴。新居按照中国古代的“风水”来说属于“前有照后有靠”,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我们这个知青点出了两个硕士研究生。
我们的新居和当地老乡们住的房屋类似,区别在于都是单独开间,灶间也是独立开间。属于砖(石)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石)砌墙。使用石头是因为山区取材方便﹑省钱。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基本是原木本色。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按反扣瓦形成滴水槽。窗户嵌在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称上支下摘式窗户,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中间装有玻璃,四周也是纸糊的。
房屋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各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许多人家是用旧报纸来糊顶棚。我们的新居由顶棚到墙壁、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为了更加通透,下半部全部由玻璃做成窗户。
具体的日期已经记不清楚了,大概是当年的11月份左右。由于二队和三队相邻,对我们来说就等于到隔壁村继续插队生活,在和二队的乡亲们还有房东进行了依依不舍的告别之后,由三队派人牵着两头毛驴就把我们的一些简单的行李驮到了新居,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置办的农具,像锄头、镰刀、斧头、镐头还有铁锹等等,这就算乔迁新居了。“居”是新的,人也是新的,老乡们好多都不认识。又需要重打旗鼓另开张和老乡们共同奋斗。好在有我们同学在三队打好的基础,老乡们对我们非常热情和欢迎,使我们很快的就融入了新的生活。
渔夫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