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插队经历之二——借居农家

(2023-09-30 08:56:01)
标签:

历史

文化

情感

杂谈

分类: 插队经历

记得是1975320日下午,我们从公社被一辆马车拉到东方红大队的第二生产队,这是一个坐落于山川中的小村庄,典型的两山夹一川的地形。二队有四十多户共二百多口人,在东方红大队中据首位。菜食河和沙石铺就的简易公路由西向东并行穿村而过,河的南面,分布有十几家,主要是崔姓家族;河的北面有二十几家,主要由刘姓家族和李姓﹑史姓等构成。从河南沿到河北岸没有桥,只是在河中摆好了搭石,可以跨越通行。我们被领到河北面一个不大的院落,院中有一栋砖(石)木结构的瓦房,这里将是我们两名男同学在知青点建成之前的居住地。院子的西南角有用片石、树枝和秸杆搭成的厕所,房屋的西侧,是石头垒成的猪圈,养有一头猪。这是很普通的农村居舍,标准的三间瓦房,灰色的外墙,略显陈旧。房屋外倚墙放着铁锨、镐头、梯架子等农具,窗台上放着镰刀、小锄之类的物件。房子依托北坡而建,位置在村里是属第二高度的房屋。在房屋的东侧有一眼水井,是全村唯一的水井,我们担水非常方便。房屋的主人是二队的刘姓副队长,家里有五口人,除队长夫妇外,还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房屋的窗棱和门黑黢黢的透着年代感。中间堂屋内两侧各有一个灶台。北侧有一排木制大柜用于储存粮食。柜上放着一些坛坛罐罐的不知装的什么?还有一个较大的水缸,盖垫上放着一个半个葫芦制成的水瓢。主人一家住在东屋。我们被安排在西屋,西屋没有门,只是挂着一付门帘。西屋早已打扫的干干净净,炕上铺着干净的炕席。我们两人进到屋内,把行李放在炕上。把箱子摆在炕尾。粗粗地安顿好以后就下去找另外两位女知青了。她们的待遇比我们好多了,房子比较新,窗明几净的。堂屋里面的房梁上有一个燕子窝。不时有燕子飞进飞出,显得生机勃勃。按照当地老乡的说法,家里有燕子窝是会带来福气的。

插队经历之二——借居农家

 

这里的房屋通常是砖(石)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石)砌墙。使用石头是因为山区取材方便﹑省钱。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基本是原木本色。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按反扣瓦形成滴水槽。窗户嵌在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称上支下摘式窗户,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中间装有玻璃,四周还是纸糊的。糊窗多用高丽纸,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光线充足。

房屋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各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许多人家是用旧报纸来糊顶棚。条件好一些的人家由顶棚到墙壁、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俗称的“四白到底”中除了窗帘以外。

延庆的冬季非常寒冷,房屋内均睡火炕,土炕内空,火进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热,人睡热炕上,顿觉暖融融的。一般人家常用所谓“锅台连着炕”,生活起居很难分开。烧火做饭时就连带着烧炕了。主人一家做饭使用东面的灶台,我们所住的西屋连接的西灶台,幸亏主人家养猪,需要做猪食,在西灶台烧火就把我们的炕也烧热了。

各家各户的院子中通常都有简陋的厕所,采用渗坑的形式,满了就自己淘,是上好的农家肥,俗称“肥水不流外人田”。

人在初到一处新地方的时候通常会睡眠不好,警觉性很高,这是人的天性所决定的,但由于我们经过一天的颠簸非常疲劳,再加上热炕暖暖的,睡得很香。当司辰的公鸡陆陆续续开始:呜喔呜,﹒﹒﹒,呜喔呜的啼叫,一阵一阵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划破寂静的夜空时。我从睡梦中惊醒,睁开睡眼惺忪的双眼向窗外看了看,外面还是黑咚咚的,只有淡淡的月光。真想再睡一会儿,但想到今天是我们第一天出工,不能迟到,要给老乡们留下好印象,还是爬了起来。当我们穿好衣服,来到院里刷牙、漱口、洗脸时,天色刚刚朦朦亮,附近的农居飘散着袅袅的炊烟,提示着我们就要吃早饭,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渔夫乐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