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翰林点评:《懂》

(2022-03-28 16:18:16)
标签:

刘年

一面镜子

杂谈

分类: 翰林点评

/刘年


鹭鸶滩钓鱼的,并不懂水,真正懂水的,在戈壁滩打井

拿到开采证的人并不懂山,懂山的,在考道士证


懂画的,迟迟不肯落笔

懂得穿衣的,不会在蝉翼般的月光里,穿衣服


炭虽然懂得雪,但只有那串深深的足迹,真正懂得喀拉峻雪原




懂了吗


一面镜子


刘年的诗很好懂的,一看就明白。刘年的诗很不好懂的,总有某种东西在里面,像看不透的天空,又如深不见底的湖。刘年的诗很难说明白,用语言去解读,总觉得说不明,道不清,常常陷入在一种明白与迷宫里,感觉像清楚了明白了懂了,可就是还有一层,又有一层。这首《懂》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和魔力。


《懂》以自然的事物,去印证人间之事。隐于事物之中的人的行为和事的层级如显影一般清晰地呈现出来。按常理或常识,我们看到和想到的是“钓鱼的”应该“懂水”,而现实中的事实却“钓鱼的”谁又真正能懂水呢?诗中所指什么是钓鱼?又会什么样的人在钓鱼?钓鱼者的身份像谜一样而又不是什么秘密。钓鱼和懂水,其丰厚的内涵更是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读者自然会懂的:何人钓鱼!何人懂水!而真正懂水的,不在水边而远离千山万水去了无水之地的戈壁滩。“鹭鸶滩”对“戈壁滩”,言中有言,意中有意,一天之下,可谓天堂地狱之别!自然而然地分出了等级:谁会在风景宜人的水边玩水钓鱼?谁会在荒漠戈壁打井找水?


透彻理解了诗的第一句,接下来的第二、三、四句就能随心随意地理解了。在这三句里,诗人以具体所指,更详细地层层深入到社会多个层面进行全面的解剖。无论是土里的(山),还是精神上的(道士证);无论是艺术性的,还是风花雪月的,都在“懂”和“不懂”之间反其道而行,以此构成了一个“懂与不懂”“不懂与懂”的广泛的社会性畸形现象。面对如此的现实,“懂”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也是悲剧所在,而“不懂”却是最大的“赢家”!诗到这里,作为读者,你懂了吗?你是“懂”了中的一员,还是“不懂”中的那一位呢?面对诗的深意和诗人的良苦,我们是不是觉得有巨大的压力与悲愤之心?我们就活在“懂”与“不懂”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和混沌里了。诗人面对的是这样的尘世,但他却发现了“真理”的存在。在诗的最后,一句成段,从那么多的“反其道”中抽身而出,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寻求到自然的天然之懂,自然之道之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炭的黑懂得雪的白,炭的温暖最懂雪的寒凉,这种自然之懂,还不够深刻,诗人又从更深处进行了发掘与呈现,人与自然的相处与结合才是最完美的懂。诗意悠远的“那串深深的足迹”才“真正懂得喀拉峻雪原”,这里才是懂的真正纯美之境,是人的向往与心灵的归宿之地。诗以意想不到的结尾,仿佛给人指出了一条明道。


刘年用他独特的智慧和诗歌语言艺术,为我们解剖了现实社会中“懂”与“不懂”的微妙关系,使读者浅入深出地理解了“不懂”与“懂”深层含义,并沿着他指的方向,得见一片纯净之地。诗人用“懂”表达了“不懂”的哲理性思考,读完之后可能感觉懂了,但又觉得还有很多不懂。作为读者,你读懂了吗?读懂了诗不重要,从诗中懂了社会和我们自己才是真懂了。作为编者,虽然懂了一丁点点,但还是没懂,有些懵圈了。懂,诗意化深度了人间不懂事。其实,懂就是不懂,不懂就是懂,懂也没用,不如不懂。这世道还是不懂为上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