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课重教系列: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历史厚重感
(2015-12-16 21:39:41)
标签:
教学研究 |
分类: 高质阅读 |
旧课重教系列:
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历史厚重感
四川省绵竹中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其别致之处在于由现实场景中融入背景材料,从而让这则新闻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新一轮教学可从这一角度来进行,以让学生体会这则新闻的历史厚重感。
如何设施呢?
一是让学生按如下表格梳理新闻内容:
现实场景 |
背景材料 |
4:30,降旗 |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
4:40,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
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
6:15,英方举行告别仪式 |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7:45,开始第二次降旗仪式 |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
子夜时分,中英交接易帜 |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
0:40,离港 |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
二、讨论:
1、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现实场景是怎样有机与背景材料结合的?
明确:与六个仪式相应,恰当地融入背景材料,而没有横生枝节。
2、将背景材料去掉,似乎这则新闻也还是可以发布,但效果则会大受影响。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背景材料的融入,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比照之中,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背景材料的融入,让这则新闻的情感由欣喜变得凝重,香港回归着实不易,欢笑中有着泪水。可喜的是,曾经的坎坷,让我们在脑海中积淀为“神圣而执著的理性”。
从历史位置对香港回归进行观照,更加突出了这一新闻事件的重在,深远的意义、作用与影响。
三、体味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含有的意蕴与情感,更具体地体味这则新闻的历史厚重感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这里的“永远”有什么样的妙处?
明确:语气中透露出坚定自豪,表明香港的回归是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香港永远属于中国。
2、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将成为历史,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成为过去。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作者为何称告别仪式为“日落仪式”?
明确:自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统治就像那西天的太阳,马上就要落山,香港将要回归祖国的怀抱。
4、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这句话用对比强调了什么?
明确: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太漫长,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太久。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欢天喜地的这一天,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曾经的侵略与强占,今天英国只能无奈而失落的离开。这是历史趋势。
5、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段话暗含了什么情感?
这段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最后一句略带幽默,昨日是何等的趾高气扬,今天是何等的沮丧不已。
这样的教学,看似传统而死板,但笔者认为恰好抓住了这则新闻的关键,也体现了这则新闻的特别的价值,还让学生学到了一种零度新闻的写作方法,虽然教学中根本就没有提及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