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最重要的安全套就是了解并构建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是基础,认识并固守能力圈是逆人性的修炼,本节所要谈的是如何构筑自己扎实的能力圈
有人说构筑能力圈不难啊,读读书,看看财报,了解行业多看新闻不就慢慢就理解这个行业了吗?说实话,我起初也是这样想并这样做的,但结局依然被市场吊打,直到走向底层,我才明白一个道理,那些你看过的新闻报道,书本知识和专家的参考意见十有八成都是注了水分的,且很多信息都是滞后的,换言之,在一个行业出现危机但未展露时,市场只会给予好的报道,只有当其真正癌症晚期,你才会看到企业真正的一面,市场才会更换报道的方向,而这个时候投资者再去踩刹车,早已为之晚已
我要说的是真正的投资一定要底层了解,而非线上或纸上了解,你永远想象不到书本上在你脑海中绘画成的投资逻辑跟底层经历带给你的逻辑又多大的不同,而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很多业余投资者根本没有时间去在底层经历这一切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市场中充斥着很多饱读书籍的韭菜
价值回归主张的思想就是利用自我在现实中的优势,如此将会补上现实调研这一短缺,假如你就在茅台酒厂上班,那还费什么劲去研究互联网呢,你比谁都了解酒厂的经营情况,这就是你具备的专业投资者不具备的优势啊,投资在本质上讲就是另一种创业,这是我的个人体会,你投资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必然相当于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创业,这种风险有多大呢,可想而知
拿优质的企业来说,即便你创业也未必能干的过他们,像腾讯茅台,你只能骑在他们上面跟他们一起飞奔,而投资自己所在所理解的行业,相当于你请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和一堆员工为你赚钱,而且你每天还盯着他们,你亲眼知道他们工作的情况,干不过他们就加入他们,成为他们的创业合伙人
我的个人经验是发挥自身的底层优势会取得比专业投资人更好的业绩,俗话说十门通不如一门精,业余投资者在自身行业里的底层优势要比专业投资人更加强大
我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北京银行工作,是个中层管理,04年左右他就买入了他所工作的北京银行股票,原因很简单,他告诉我他们一个分行的业务比之前更加繁忙,业务蒸蒸日上,高管分红也比往年高很多,很明显,北京银行的业绩增长都是能从公司氛围等细节中感受的很清楚,他投资北京银行所得抵得上他几年的工资,有次吃饭他告诉我,投资北京银行是他最为踏实的一次投资,因为他可以每天盯着他所投资的公司业务,无疑,他相当于每天都在调研,比那些专业投资人付出的精力更多,既如此,又有什么理由弱于他们呢
我在调研期间曾跟片仔癀的一个老员工聊起过,他跟我说起他的憾事,早期在片仔癀工作多年的他只是一个标准的上班族,直到有次他受一高人指点,买入了自家公司的股票,以此尝到了甜头,他告诉我他每个月都会跟踪当月的出货情况,有时在几个出货猛增的年份还会加仓,我当时心想,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员工也没什么高深的投资知识,但却真正做到了投资的知行合一,对于投资他只知道只要公司赚钱越多,股价就会涨这一个常识,他后悔他投资片仔癀太晚,以至于错过了增长猛烈的几年,可想而知,他在片仔癀投资上面拥有着那些专业人士都不具备的优势,天天都盯着自家投资的业务,如此负责的投资还有理由不赚钱吗
第三个故事则是我跟宁沪高速的管理在十几年之前的一次饭局,那位朋友知道我是搞投资的,于是喝到半局也犯起愁来他说起这几年炒股失败的经历唉声叹气,并追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投资项目据我了解那几年正是宁沪高速的快速发展期,于是我问他,你们公司最近业绩怎么样,他说道很好啊,公司未来还会增加几个盈利点,还有几个线路需要扩建,分红也多了,不过分的红都炒股亏了,我说那不就结了,你身边守着这么好一宝还瞎找什么啊,过了几天他跟我来电话对我说他决定了要投资宁沪高速,守着这么理解这么确定的自家公司不投真是可惜了。试问,在这家公司上面有谁比他了解更透彻呢,有谁比他在“调研公司”上面付出的精力更多呢,有谁会第一时间发现公司出现的问题呢?我相信作为业余投资人,他已经具备了很强大的主动和先发优势,所谓投资中的护城河就是我有你没有,那么投资者的护城河也是如此,我有的你也没有,由此,他就有底气叫板并战胜专业投资者
还有一件事是几个朋友一块聊天,其中一私募朋友配置了神雾环保,在聊起神雾时,恰巧有一朋友也是这家公司的,私募朋友就问到说你们公司业绩发展很快,你们工资是不是也涨了很多啊,没想到我那朋友说别提了,工资缩水还拖欠,投资这样的企业不危险吗?私募朋友不解,他说道你们公司的财报我看了啊,订单都忙不过来怎么会拖欠工资呢,话题很快在尬聊中结束,作为旁观者,我看到了专业投资人相对业余人的劣势,在这个讨论点上,业余人吊打专业投资者,那位朋友没有说谎,也没必要说谎,事实上当时是企业现金流最紧张的时期,之后便撑不住劲使得公司元气大伤
我们再将思维发散到其他事情上,对于弱智儿童或抑郁症患者,我相信没有谁比父母了解他们,而医生专家就相当于那些专业的投资人利用自己的专业分析一揽子分析所有患者或公司,但他们在有一点上是永远比不上父母的,那就是对他们自个孩子的了解上,在这点上,我们千万不要妄自菲薄,由此你会发现那些待在父母身边的弱智儿童的调理状况要远好于医院,终归一句话,懂得再多,不如懂我
由此,我个人喜欢从身边选股,从身边熟悉的经常使用的产品上面选股,这样更方面调研跟踪,其实我们身边的牛股太多了,海天榨菜都是我从餐桌上选出来的,片仔癀也是从朋友那里选出来的
一些细节供我们见微知著
*当你发现身边的万能充越来越少时你会想到什么
*身边的人何时开始用苹果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身边的小孩子喜欢喝哪种酸奶
*出门买猪头肉发现涨价
*买哪些药品时需要等待
*以后的企业都有的一样东西是什么
*做火车时都在做什么:看手机
*不管到哪都排队的是哪些地方
以上生活中的细节很多都代表着普适需求和需求紧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你总能发现生活中那些紧俏的商品
老祖宗留给我们一个词叫见微知著,我觉得这个词用在投资上颇为贴切,例如你可以问那些个每天上街买肉的老太太,他可以告诉你这几年猪肉价格涨得很凶,但是不管怎样她还是离不开猪肉,而与之契合的是猪肉板块这几年的逆势上涨,这也是我看好牧原股份并将其列入七雄圣钻的一个重要原因,抛开生意模式,这里猪肉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价值,无疑,公司价值在增长,这都是道的层面,理解了道的层面,剩下的就是术的层面
另外我调研期间,我尤其最为关注的是那些常年排队的业务或公司,排队就是典型的紧俏或生意不愁,例如眼科医院,上海机场,其次是关注那些先款后货且需等待的产品,这通常说明产品的紧俏,例如高端稀缺白酒,片仔癀,最后我也会特别关注那些搞降价活动遭哄抢一空的产品,这说明公司的定价权相当强悍,这是试验定价权的有力试金石,想象一下,哪些产品一旦降价你会疯狂的忍不住去买呢
拿白酒来说,当你在经销商那里买某种名酒都需要提前预定时,就注定了它产品的紧俏,产品提价业绩上涨就是顺理成章,除非酒窖遭殃,硬性限产,否则从道的层面上就说不过去,投资应该是由下而上,由道及术,过于重视书本和新闻而忽略自身对生活的感受往往是一种灾难
以上我谈到一点,以后每个企业都有的一个东西除了房子,就是电脑,而跟电脑绑定的就是电脑系统,按照道的层面去思考,你会发现垄断电脑系统的微软也是超级大牛股,属于边际成本极低的躺赢模式,这里不想谈太高深的业内分析,只是从道的层面去思考一个产品的必需垄断特质跟现实发展之间的吻合逻辑
之所以谈这些,只是想表达一个切身的感受,那就是业余投资者只要利用好自身独有的线下优势,完全可以获取满意的回报,当你比所有人都了解熟悉一个业务时,少数胜利者的天平必然倾向于你,这是必然的
这里谈的只是冰山一角,关于更多调研心得及对一些公司的估值思考、生意模式、及价值低风险套利等,个人过去几年陆陆续续录制了100多节视频课程,将过去调研的精华做一个凝练,算是对思考的一种总结
(有一点必须要说明,之所以定为收费,是因为它是个人过去思考价值和底层调研的凝结,有传媒公司想高价代销被我拒绝掉,这套精华对我而言价值绝不只区区几百,由此只分享给尊重它的人,此课程只开放一段时间,不定期关闭,看心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