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思考 |
1,成长型企业的研究要点,并非是精确评估其未来每年的EPS,而是对其成长空间、竞争优势强度及持续度等方面的评估。换句话说,你不需要知道这个学生未来几次考试每次每门能考多少分(这么想的恰恰是不懂企业估值及分析本质的,比如当前的大多数券商机构们),你只需要评估出来,他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有没有大概率的持续考出好成绩的可能?而这方面的企业评估体系已经较为完善,绝非捕风捉影难以窥察。
而价值型投资的要点,则必须对于其“价值”予以一个比较精确的估计----因为其成长性的缺乏,你不能对其未来予以什么期许,而必须就其当前的“最低价值含量”予以估算,这个价值的估算直接决定了你介入是否成功,但这种估算的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他既是一个定性,又更多是一个定量的过程。而表面上“极度错杀”的股票,其在基本面态势上、乃至于财务数据的不确定上又是比较大的,那么这一过程中一个不慎就将出现致命的错误-----就如同米勒在投资貌似高风险的高科技企业上15年顺风顺水,而在08年大举介入“极度错杀”的超级大蓝筹“两房”而惨遭破产命运!
2,价值型投资的时机把握更加关键。这点很简单,既然持续的成长性缺乏,其主要的投资机会将来自于市场的极度错杀并且一定要在市场较高评价其价值的时候再次卖出完成套利。那么就要求对市场时机的把握很高明,特别是放在一个长期的投资周期内考虑,需要连续的对市场的时机进行很好的判断。我想这点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而成长型投资则更强调个体,举个极端的例子:从2007以来,假设对市场很迟钝一直持有股票到今天,我们发现好的成长型企业甚至都创出了新高,而价值型企业的套利如果没有完成,则很可能极长时间内都将是深套的结局。
3,成长型投资其实恰恰比价值型投资更加容易聚焦,更加适合“能力圈”的发挥。
这点是很多投资者忽略的。作为成长型投资,由于高成长、高价值型企业的同性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虽然可能横跨几个行业,但其共性要素往往非常大,比如:业务简单,行业稳定高,大的成长空间,高的竞争壁垒,轻资产高无形资产价值,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优秀诚实的管理层,初步提供了证据的财务特征等等。聚焦在这类企业上,实际上行业性分歧小于企业性的共性特征,是能力圈原则的一种很好体现(能力圈并非单指特定行业,也是指特定类型的企业----巴菲特说过企业可以分为好的、差的、复杂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而价值型投资面临的投资机会往往很不相同,这次可能是钢铁企业的极度错杀,下次可能是金融股,再下一次可能是煤炭或者船舶制造业,而不同企业类别的财务特征是相差很大的,又由于价值型投资更需要对“最低价值含量”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其难度可想而知----比如有的企业其净资产是绝对不可信的(重置价值往往比账面值更低,或者存货的计提风险),有的企业具有很大的隐藏风险(虽然高账面现金,但是可能有极高的或有风险等),有的企业长期经营前景完全逆转(其估值体系大幅度下移,历史不可参照)等等,不小心踩上任何一个,都绝对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