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
(2018-05-12 18:20:24)
标签:
文化四柱六爻风水紫微斗数 |
有人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大浪淘沙后依然不减风华。无疑,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中国任何一家书店都会有的书,是清华大学要送给新生人手一册的书。一本好书,往往凝结着作者数年的心血,路遥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去创作,他深入铜川煤矿体验生活,和矿工们同吃同住,依此来构思小说的框架、人物、情节。为了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中国七八十年代的社会情况,路遥居然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看完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这种玩命式的阅读,甚至让右手手指头,都被纸张磨得露出毛细血管,手指搁在纸上,就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用后掌继续翻阅。为了这本书,他真是做到了呕心沥血。
可这世上不是所有的事情,光靠个人花了心思就能顺遂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稿后,路遥赶到北京,去参加《平凡的世界》研讨会。当时受《百年孤独》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成了主流,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对此,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只字未提路遥作品,陈思和的当代文学史只分析了他的成名作《人生》,却把《平凡的世界》一笔带过。贾平凹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一段时间受到冷落,回到西安,路遥去了一趟长安县柳青墓。他在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柳青墓碑前,放声大哭。
优秀的作品可能会被泼一段时间的冷水,但终将不会被历史遗忘,《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虽然只印了3000册,但还是被有心人赏识到,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编辑叶永梅就对它爱不释手:“自己曾经插过两年队、当过六年兵,我仿佛就生活在孙少平、孙少安等人当中,感受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叶永梅决定把路遥的新作录制成广播节目,从1988年3月27日开始,130天连续播放。在那些无比艰难的日子里,路遥每天欢欣的一瞬间,就是在桌面那台破烂收音机上,听半小时自己的作品。那台破收音机在严厉地提醒路遥:“千百万听众正在等待着你做下面的文章呢!”同时,出版社开始不断加印,带动了纸质图书的销量,终于,《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作家王天乐回忆路遥获奖后的情形:“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早在发表《人生》的时候,他已经是知名的作家,一个如此著名的作家,居然要借钱去北京领奖,而且连自己的作品都买不起。与此同时,路遥的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