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伏”的由来

(2017-07-12 17:39:06)
标签:

文化

四柱

六爻

风水

紫微斗数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名称来记日子,逢有字的日子叫庚日。根据五行学说,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后第三庚日开始数伏。

伏天的说法在中国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伏天之所以酷热,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开始到夏天,太阳从直射赤道逐渐变为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散热最少。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并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伏天,特别是中伏和三伏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