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医掌故(一)
(2016-03-27 15:07:37)
标签:
中医紫微斗数风水四柱六爻 |
民国北京城有中医“四大名医”,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汪逢春是江苏苏州人,施今墨是浙江萧山人,萧龙友是四川三台人,杨浩如是江苏淮阴人。不管四大也好、五大也罢,民国时期北京中医最有名的就是这五个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但是提出了必须要对中医师的资质进行考核。于是北平成立了一个考评委员会,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个人正是考评委员会的成员,没有杨浩如是因为那时身体已经不大好了。
杨浩如是北平第一个中医医院的创始人,该医院是按现代医院的形式创立的中医院。北平最早的中医教育是北平国医学院,孔伯华等人也都有参与,但是没有开办下去,倒是后来施今墨又开办了华北国医学院,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这个学院一年招收的学生只有几十人,少的时候也就二十人,但华北国医学院后来确实出了不少人才。虽然北京的中医很多,但无论是就诊的人数,还是医生的生活状态,中医和中医之间是大相径庭的。有的混不上饭吃只能到药店坐堂,或者自己开个小诊所,仅能维持生活。但是这五大名医家里却是门庭若市,每天应诊要排队,而且他们轻易不出诊。
五大名医各有各的特长,比如说孔伯华最爱用石膏,所以孔伯华有个绰号叫“孔石膏”。汪逢春是善治温病的,他的很多著作也是讲治温病的。五大名医的诊金很贵,上世纪20、30年代,看一次病诊金一般是一块银元。一块银元什么概念呢?一块银元在20年代末,差不多够过年置办一三轮车的年货,而一般穷苦人家一块银元可能用十天半个月,所以,这费用是相当高的。除了这几位,北平还有一些非常棒的专科医生,比如说皮肤科——那时也叫疡科,最有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哈锐川,还有一个是赵炳南。另外还有针灸大夫,从前将针灸叫金针,例如金针王乐亭,都是名噪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