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的优雅
(2015-09-17 11:03:26)
标签:
佛学文化六爻八字紫微斗数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高峰,文人尽得时代之幸,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叛乱,遂采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实行“士大夫治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的文官体系拥有极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宋代的文人不像魏晋文人那般,须依附强权且命在旦夕,也不似乱离的唐末五代,须仰武人鼻息;更不像其后的明、清文人那般动辄文字狱、沾染血光之灾。这就使得宋代文人在实现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同时,还能满足个人的现实欲望,满足身体与灵魂的多层次需要,享受丰富醇美的人生乐趣。
宋代文人不但处于一个优待文士、以儒立国的政治环境,在当时中国文化的学术思潮也是百花齐放,物质文明也是极大丰富,为文人雅士的价值和品质生活奠定了基础。在宋代儒、释、道三教渐趋合一,“儒家”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使文人精神振奋,热情参政。“道家”倡导的任自然、轻就去,一切顺其自然的思想,和“佛家”提倡的自我解脱的思想,使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可以超然对待荣辱得失,不入“纵欲”与“禁欲”之极端,自如游走在情与理之间,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保持着健全、独立的人格。
宋代的文坛盟主欧阳修,“蓄道德而能文章”,人格风范令人钦敬,但他也流露出性情中多姿多彩的一面,绝非一个伪道学。他自称“曾间洛阳花下客”,也写有多首妩媚绮艳的词作,但绝非俗恶之词,抒发的是“幽微”之情。大文豪苏轼,才情冠绝一时,心存理想与抱负,有志兴利除弊,在任也多有建树。然与当政者不合,频遭贬谪,仕途多舛,却也并不灰心绝望,而能于逆境中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从超迈的哲学高度俯视社会人生,从他的词“此心安处是吾乡”中即可领悟他通脱、旷达的情怀,一副超然脱俗的心境。
宋代文人士大夫很多都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们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而且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而且成就斐然,为后世所公认。面对纷扰的外部世界,他们还多存隐逸之心,热衷园林艺术。当然,他们的隐逸并非躬耕田亩的野隐,而是注重心性的主体修炼,是一种道隐,不必高卧林泉、脱离尘世即或获得隐逸的乐趣。即不放弃世俗之乐,又能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守护和经营心灵深处那片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就使得文人生活显示出高贵娴雅的气质,而不至沦为俗恶的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