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前720—前621),姓展,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展洼人)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谥号“惠”,故称柳下惠。他担任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鲁国有一个男子,邻居是一位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以自己独居为由不让妇人进门。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与这个版本大致相同了。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