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吸收人才的办法,中举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一生的富贵荣华,因此不少人均企图以作弊,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也因此产生了很多作弊的方法。
代考:代考在唐朝时就已经颇为常见,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描写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在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分,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没有被完全杜绝,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枪手”,他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获得中举。
贿买:唐代武则天时代,设立考生试卷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宋代又发明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考官评定,然而,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来作暗号,即所谓“买通关节”,为此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的制度,就是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当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同时,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夹带:常见的方法是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卫兵,以阻止夹带作弊,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明清的科举更加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乾隆时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和用料。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格,被发现者除了取消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但科场舞弊始终未曾彻底有效地受到打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