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7月,北京正进行着一场废除科举以来最重要的“高考”,被录取的考生可以用庚子赔款官费,选择到美国各个名牌大学去上学。当时的落魄青年,19岁的胡适也在此列,当年的7月3日,胡适从上海赶到北京,离考试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不管如何恶补,要金榜题名也绝非易事,那次考试一共进行了4天,考试科目有国文、英文、代数、物理、化学及拉丁文等共17门。
胡适的运气很好,因为第一场国文的考试题目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他把这篇议论文故意写成一篇考据文章:“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规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文章开篇便对“矩”和“规”作了交代,尔后又洋洋洒洒地着重论述了“规”,最后又归结到孟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话,与考题又前后呼应。按理,这篇作文是跑题了,且论证也多有疏漏,但阅卷人恰好也是一位考据癖,给了他一个满分100分。
胡适其他科目则考得一塌糊涂,英文才60分,但就是国文这一门,成了他的救命稻草,结果他被录取了,位于录取的70名考生中的第55位。正是那篇文不对题、“歪打正着”的文章,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顺利地进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于1917年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国学大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