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系中国书法三大行书书帖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案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第三年四月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是在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实为此卷的写照。
《寒食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寒食帖》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22年,辗转流传到日本,《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