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东坡有云:"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向来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书斋生活,当人们吃饱穿暖不是问题时,于是闲暇时光在翠竹掩映的雁湖木屋以画竹为乐,画竹自赏,题曰:"食有肉,居有竹,事丹青,心自足。"身处如此雅居幽静处,该是怎样的一种惬意。
“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是中国人对气节和品行最好的诠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在危难时刻都能体现出自己的这种气节,气节,是一个民族犹不可少的灵魂,尤其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其实时刻都在要求我们保住这个操守。
中国的文人雅士更是与竹有着鱼水般的关系,“家山竹好无人看,漫种庭前一两竿”;在竹林中品味一种超逸的境界,“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戴斜阳,青山独归远”;在竹林环绕的情景中读书、生活,“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大白云”,“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简直是无处无竹,无竹无处。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这是中国江南的典型住宅,几丛青竹掩映着粉墙黛瓦,细细瘦瘦的竹竿,疏疏朗朗,清清澹澹,曾文正公家书:"居室前后,须多种竹树,家有一种生气,人受一种清气。"晋朝王子猷借人空宅暂住也要种竹,道是"不可一日无此君",这就是魏晋风度!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时,也曾手植修竹,终成为一大名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