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的具体日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节气,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一直到现在,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