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公元201—280年),名熙,山东高平人(今山东微山县),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少年时期,已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侨居荆州时与名医张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后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由于其医术高明,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三十二岁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
王叔和,在魏少府中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共10万多字,10卷,98篇,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王树和,做太医期间正值战乱,很多医书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包括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同样的命运,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深知这部医学著作的伟大价值,他搜集仲景旧论,到各地寻找该书的原本,并加以整理和修复,将其保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从而使得《伤寒论》能够流传至今,其功莫大焉。
王树和,一生治学严谨,对古代医学承前继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除以上有关脉学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之外,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王氏养生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