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年8月1日
—1927年11月29日),原名俊、又名俊卿,字仓石,别号缶庐、苦铁,世人尊称“缶翁”,浙江安吉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清末海派画家的杰出代表,在近代绘画史上有重要贡献,又是集“诗、书、画、印为”为一体的一代艺术大师。
缶翁善作诗文,苦吟数十年,未尝间断,所作诗篇以傲兀奇崛、古朴隽永见长,用典较多,所作题画诗寄托寓意深远,颇有浪漫主义气息;评论前人书画,尤多独到见地,包括不少题跋,充分体现出他有一种带有禅味的慧悟,尤其是晚年的不少诗作,在文学界与书画界脍炙人口。
缶翁的书法,因受其父熏陶,少时即喜作书,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尤其擅长石鼓文,他的书体也以“石鼓”为骨,以至于写行、楷以及草书,都有石鼓文的篆意,所以他的书法浑厚雄健,刚劲有力。
缶翁在画作方面,尤其擅长写意花卉,由于学画较晚,40岁以后方以画示人,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其画作无不见他的书法味浑然其中,从而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缶翁的篆刻是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上取鼎彝,下挹秦汉”,创造性地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故而方寸之中显出气旺神清,壮美而有风仪。
缶翁中年以后,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被公推为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