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呢,因为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秋季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也是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关于“九九重阳”的诗词,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就有提到,屈原在《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唐诗宋词中更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所以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到了现代,由于重阳节的长久吉祥之意,所以又把此节日定为“老人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