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从1773年5月1日开始,清朝开设《四库全书》编纂馆,由总纂官纪晓岚穷其毕生精力,率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姚鼐、朱筠等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编撰,该书成书于公元1782年3月12日,历时10年,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带来巨大的影响。
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说《四库全书》其实也是一部存在很多缺憾的作品,因为在编修过程中,受到清政府“文字狱”的影响,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单就焚毁来说,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几乎与全书收录的总数相当,这还不算当时诏令上缴违禁书籍,民间百姓偷偷焚毁的书籍,合计起来被毁掉的恐怕不止万部,一些顺服于满清统治的汉人如汤斌等人的著作受到重视,而黄宗羲、吕留良、顾炎武等一些与汤斌同时代却有骨气的文人的著作则受到打击和禁毁,还有大量的农家、医家、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都未被收入。
鲁迅先生评论该书:“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病后杂谈之余》) 。
所以,要问《四库全书》的价值究竟何在?其资料之浩繁,内容之详细,不愧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但同时,也是一场文化浩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中国文化蒙难的铁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