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铁骊时遇到的几个问题

(2025-03-11 09:26:47)
分类: 东北古史

研究铁骊时遇到的几个问题

 

有些对铁骊和铁利相关问题的说法,不能不发点言。也许有误,希望共同讨论。为此提出:

 

1、有人说:“铁利府在现依兰县”境内。

继铁利府位于伯力的说法外,这是目前国内的主要说法。这个说法经不住推敲,只用一个历史事实就可推翻。即:《辽史》及相关史料中多次说及渤海铁利府于神册初(公元916)归契丹国。这时,渤海还没有灭亡。此时契丹得渤海国的地方,只能先从渤海国的西南方对渤海国进行蚕食。渤海铁利府归辽国十年后,才于公元926,契丹人彻底灭掉渤海国。清·黄维翰和满州·金毓黻都说契丹人916年前(还有说公元913年)得铁利府。就连俄罗斯人的作品《渤海国及其文化》也说:“公元919年前,契丹人在西南方得到渤海国的地方”

公元916,渤海国尚存在,渤海国的西侧靠契丹的地方,还有很多府、州、县等地方属于渤海国,如:夫余府、鄚頡府、长岭府、显德府、长平县等。现依兰这地方,位置在原渤海国中部偏东北。试问,如果渤海铁利府在依兰,契丹人如何在公元916年,越过夫余、龙泉等府飞到渤海国的东北?用什么办法获得了这个地方?可以断言,无论什么专家学者所作这样的论述,这样的结论也不能成立!若再引用其它证据,则更加证明铁利府根本不可能在依兰县地!铁利府在渤海东北或中部,都不可能成立!这种说法,只是前苏联部分汉学家和金毓黻为使东北历史远离中国,制造的关于铁利位于伯力附近的猜测而衍生。

 

2、有人说:“《辽史》有很多错误”。

《辽中》中确有个别问题说得让人心生非意,但除去极个别说法外,如与其它史典联系看,是能经住推敲的。所以这个史典,才能与其它史典共存千年至今。《辽史》不愧“二十四史”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著名史典之一。在各种涉及契丹、辽国历史的多种史料中,都必须以《辽史》为主!也就是说,《辽史》的内容,不容后人轻易否定,它是经过千年验证的史典。其它相同内容的史料,级别都低于《辽史》的内容和作用!说《辽史》错误多的人,是没有看懂《辽史》!我们“敬畏”历史,首先就要敬畏史典!后人的论述必须遵从史典内容!否则,所说的“敬畏”就太虚伪了。

 

3、有人把“靺鞨”读为“靺羯”

“鞨”“羯”是有根本区别的,不能乱用!

《新华字典》中:

hé):靺鞨的专用配字,没有其它意思。是专指古代东北北方一种民族,不能乱用!

jié:匈奴的一个别支,居住于现山西省东南部,东晋时曾在黄河流域建立后赵国(公元311334)。另一解:羯羊(阉割的公羊)。这个字,也不能乱用!

《康熙字典》中:(与《说文解字》相同)

鞨:(在戌集中  革部  九划)音曷,靺鞨,番人名,黑水靺鞨居肃慎地,矣曰邑娄,元魏时曰勿吉。又红靺鞨(宝石)……。

羯:(在未集  羊部  八划至十一划)音(言+),羖犗也(强健的公羊),羖之犗者为羯,又地名,上党武乡羯室,晋匈奴别部入居之后因号为。勇健者为羯,犹战士。

从新华字典和康熙字典两部字典看,鞨和羯不通用,二字各有自己的发音和字意,不能混用!不能把西北的专用字与东北的专用字随意搭配。鞨,是专用于与靺鞨组词的字,任何字词典中都没有”的单独用词用义。,与东北地方用词无关,是西北专属的民族用词。查史料,只在《契丹史志》等个别文章出现“靺羯”一词,显然是错用字。《契丹国志》“州县载记”中的注解[二三]次東北至靺羯國「羯」,席本作「鞨」,當是所以,不能以《契丹国志》所写的内容为证据,不能把靺鞨说成靺羯!

 

4、有人说“铁骊与铁利是一个”

,音(lí),音同离。,音(lì),音同力。

铁骊国于公元724年左右,在松花江北岸,原北夫余和豆莫娄的地方出现。在任何史典史料中,没有记载这一变化的始末,也没有任何从外部迁入铁利人或其他族系人的依据!虽然没有任何史料依据,但也不能随意将一个近似发音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毫无有机关系的历史国度强加给铁骊国。

铁利国的出现,则确有史典的记载。新唐书中有:入唐的白山靺鞨在原汉朝襄平县、句丽国当山县的地方建立铁利国,并于714740年间使唐15次。日本史和高丽史都有铁利于746779年出使日本,并与渤海国在日本争座次。说明779年以前,铁利国不可能归入渤海国,是独立的。公元819年(渤海大仁秀时期)左右,才是铁利归入渤海的时期。到公元916年,渤海铁利府归入契丹国,成为铁利州。公元990年,辽国撤销铁利州,从此历史上再无铁利的地理概念。

说铁利国就是铁骊国?这些个事件、时间,怎么能与他们的说法相衔接?显然,明清两朝以后有关“铁利和铁骊是一个”的说法,都是猜测的错误结论。

《新唐书》卷219,列传第144,渤海传载:渤海国“以铁利故地为铁利府,领广、汾、蒲、海、义、归六州。”这已经确定了铁利府的位置,且六州都在原铁利国的地方。《新唐书》卷220,列传第145,高句丽传载:“帝诏广州 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句丽所立京观。”这个广州,是句丽后期就已经存在于辽东地方,远在渤海国建立之前就有广州。其它五州也能证实都在汉襄平县地境外内,辽东太子河地区,都在广州的附近。收葬隋朝战士的遗骸这个时候,渤海国尚未建立,更不可能得到铁利府。到渤海建铁利府的时候,一定还是原先铁利国的行政建制,所以广州继续成为铁利府的广州。

《渤海国志长篇》中确有:“(渤海)宣王以后(公元819)併其地设铁利府,部人北徏”(北徙问题已有专文,在此不赘述),有人以其言解释为,铁骊是铁利人北徏后的国名。如是,也证明铁骊和铁利已经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度!“其地”也证明,渤海铁利府在原铁利国的地方。北徏,是部分北徏,还是全部北徏?是自行北徏,还是渤海国的北徏?这么大的动作,为什么没有史料记载?金毓黻的猜测,不应该成为现代人论说的依据!在任何史典史料中都是未见过铁骊有迁入或迁出的记录,再说铁骊的地方,从历史上就有人居住,有权利行使机构,如:索离、北夫余、豆莫娄等。特别是铁骊国出现这个时期,在这块土地上就有原地的豆莫娄人、黑水靺鞨人、句丽遗人,东室韦人、女真人等。假设真的迁来一批铁利人,能独立建国统管那些本地人?这些人的想法是不是太简单了?

在公元916年前,契丹人获得渤海国的铁利府,作为契丹国内一个行政防御的铁利州。十年后的公元926年,渤海国被灭时,契丹人又收服铁骊国为附属国,铁骊国行使国家行政权利。这连续的两件历史事件,足以证明铁骊和铁利不是一回事!

(铁利与铁骊的解释各不同,在其它文件中都有详细说明,在此不赘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