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海经》中的东北古国

(2023-03-25 09:24:07)
分类: 东北古史

山海经中的东北古国

 

《山海经》这本书不是民间散书,是经过西汉中央政府审撰并发行的书。

《山海经·海外东经》载:“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

当时,刘秀上表时曾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再到最后校勘的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前后历经两千年左右。按理说,这样长期的著述和补述,又在这时期校验,到最后出书,其真实程度应该是很大的。但其中确有很多让人莫名其妙的地方,很费解。

刘秀还说:“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名者也”。并说:“故《易》曰:‘言天下之至颐而不可乱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看似,刘秀说《山海经》是“圣贤之遗事”,所以要求读《山海经》的人要具备“博物”的能力,才能“不惑焉”。

对《山海经》中的内容,我们不能轻易否定。暂且避开一些粗俗、怪异内容,这本书实在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和地理书籍。为此,我们从本书中探讨一下相关内容。

《山海经》中的东北古国,虽然记载不少,但有些零散:

 

《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所载的内容,应该是书中所说“海内西南陬以北者”,其中,“陬”是角,或边远地方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经所载的内容,应该是位于中原以西的地方。但所记述的内容中,却出现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概念。

比如:

“东胡在大泽东”。

东胡是在商周时期,于东北出现的国度。这个“大泽”,似应是燕山南部,渤海西端的平地。但后面还有“北海”等概念,从地理位置上说应该是指渤海。与古人字字斟酌的惯用写法思量,大泽,应指渤海西北部的湿地。

还说:                                        

“夷人在东胡东”。

“夷”,有人说是表示“持弓的人”。这是用现代字解释古文的意思,不能为信。

这里,“夷”应该是东北民族的泛指。说明夷人与东胡,是两个古代民族集团,再一次证明东胡不是东北原住民。夷人在东胡东侧,不同于东胡。夷人也被称为东夷、九夷等,指著多的东方或东北民族。

“貊国在汉水东北,在近于燕,灭之。”

貊国被燕国灭掉,貊国东北依然有些国家。这几个记载,都与东北的历史相符。但其“汉水”应该是辽水。其中的“燕”,应该是周分封的燕国。燕存在时间很长,秦统一中国,最后灭掉的燕国。汉时,也有燕国,被称为后燕。都位于现河北、辽宁一带,不在中国西侧。

“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

孟鸟,也有人称之为灭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大鸟。其中“孟”的解释:古人兄弟排行中,嫡出长者为伯,庶出长者为孟。二、三、四子,依次为仲、叔、季等。孟,有非正规的、亲的“长”或“大”的意思。貊国东北是古肃慎的地方,汉时为邑娄,以后分别称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等。看似“孟鸟”直接解释为,一种赤、青、黄色的大鸟。但其转义应是指东北多数信奉或崇拜鸟的国度,是邑娄、勿吉、濊貊、靺鞨、句丽、朝鲜等祖居的这些地方。因为,古肃慎人崇拜鸟,以鸟为吉祥物。肃慎人不是中原王者本家的后裔,是夷,不是“嫡”,所以是“孟”,而不是“伯”,是孟的崇拜鸟者……。

后面有:“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河水指黄河,出西方昆仑山(此山不是现在的昆仑山)东北隅,北行,最后入渤海西南口,非常符合事实。并顺着禹导水路径,至积石山,出海外,是符合逻辑的。

 

《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载内容,文中所述是“海内西北陬以东者”。显然是中原北方的地区。其中有: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

这里又出现了燕,燕和朝鲜都在中国东北。倭,指现日本。列阳,应该是现辽阳一带。古朝鲜在燕的东侧是对的,包括了辽东和朝鲜半岛。但海北应是泛指,也许是专指渤海,但也可能包括了黄海和东海。山是哪个山?似乎应该是长白山。

盖国,是商周时期,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度。史料曾载:“王伐盖侯,周公谋禽祝禽又胀,祝王易金百孚禽用乍宝彝”。周成王时(公元前1042—1021),盖国多次反抗周朝,后被周成王平定。盖国与史料中半岛北部的辰国大体同时,应是朝鲜半岛南部的部落通称。

 

《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载内容,属“海内东北陬以南者”,是中原的东部。

“钜燕在东北陬”。

“钜”是大的意思,大燕在东北角,是对的。但前载海内西经和海内北经,都有燕的记载。三者矛盾,燕国不可能在西、北、东三个地方同时出现。

《海内东经》中载,“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台不在渤海内,在华北。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减。有肃慎氏之国” 。

这个位置写得太过遥远,肃慎国一直在松花江,或牡丹江的东面至海。虽然总的方向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不准确的。其中“不减”山应该是长白山或完达山。

大荒之地,是一般人达不到的地方。这个位置与前面所说的孟鸟的位置是基本吻合的,也进一步指明孟鸟是指肃慎这个地方。

 

《山海经·海内经》载: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 。

应该理解为,东海北侧。但这里与《海内北经》所载朝鲜有没有区别?不应该有区别,但为什么写在两个《经》中?古朝鲜有三,一是王俭朝鲜,二是箕子朝鲜,三是汉时的卫满朝鲜。三者所辖地方略有区别,其中箕子朝鲜地牌最大。

从中原看,朝鲜之一部分确在海中。而古朝鲜还有一部分在辽东,所以说是在“北海之隅”,既渤海北侧的边缘的角上。

 

《山海经·海外西经》(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载:

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圣人代立,于此取衣)。

白民和肃慎两国,都是不应该在此经中出现的,这两国都应该在现松花江以东地区内。白民是古帝王俊的后代,俊是神农氏的后代。

 

《山海经·海外东经》(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载: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意思是:舜帝命坚亥这个人,用步子度量从东到西的距离,得数为500109800步。坚亥在汇报工作结果时,右手计算,左手指着青丘的北方。另一说法,是禹命坚亥测量的,得数是500109800步。

按一步0.6米左右计算,应该是3亿米左右,合30万公里。这个距离远超地球最大周长,是赤道周长 40075.7公里7.5倍。作者的想向很远大,也许是把噫想中的地界、海界和天界都计算在内了。

还说:“黑齿国在其(坚亥)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坚亥北,为人黑(首)(手),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接着又说:“下有旸谷,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曰居上枝。”

黑齿国是帝俊后裔,是息慎国的邻国,他们临水而居。水,是最东方的旸谷。可见黑齿国之远,住旸谷之水旁,是谓黑水

《山海经》海外西经和大荒东经都说:“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圣人代立,于此取衣。)

白民是帝俊的孙子,帝鸿(帝俊和帝鸿,请见本文附件)的儿子,其国与肃慎近邻。“雄常”,应为“扶桑”,并不是单指树,而是国名,是指夫余或息慎等国。

大荒西经还说:“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民之国”。这一山一国的名称合起来,不正是长白山的名称吗?说明白民临山而居,住长白山麓,是谓白山。

请注意,息慎旁边的黑齿国和白民国,他们都是帝俊的后代,既是炎帝的后代。息慎与他们同时,必然也是炎帝的后代。他们国名中的黑与白,应该说,这就是东北北部地区称谓白山黑水”的源来之由。

《山海经·海内经》载:“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莛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已下有毛,马蹄,善走。”

远古的“北海”,一般指现贝加尔湖。幽都一定在幽州的东北,黑水指黑龙江无疑(非河北燕山出之黑河,山海经中已有燕山之概念,幽都之山非燕山)。幽都之山,黑水出焉;符合此说的,只可能是大兴安岭。大兴安岭是黑龙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幽都山应该是大兴安岭;但因大鲜卑山的主体山脉是大兴安岭,也可能是指大鲜卑山“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应该是指鲜卑人的国度也包括室韦国。文中说“钉灵”国,既丁零国,在北方。 鲜卑与丁零相邻,此说与史典所记载内容完全相符。

《山海经》中,至少包含了从五帝之前的炎帝时期到西汉的漫长时间,说明了中国现东北地区的多个民族或国家。其中包括了:白民国、黑齿国、中容国、丁零国、雄常国、貊国、燕国、息慎国、鲜卑国、朝鲜国、濊貊国、东胡等,及列阳、孟鸟、北海等地区,并把这些内容说得较清楚。同时,也把《山海经》一书的内容、性质、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说得十分清楚。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载:“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这段落文字的基本意思是:司马迁说,黄河源于昆仑山,而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走过了黄河的源头,看遍了昆仑山脉,所以才敢于描写九州山川。而《山海经》中的怪物,是我所不能说的。

显然看出,司马迁对《山海经》中所言怪物等言语持怀疑态度。

 

《山海经》是一部很有推敲意义的书。看它的时候,不能不说是个很麻烦的事。书中,对许多历史事实和地理位置的记载,都是有出路的。虽然,自古以来的地名是变化的,但地方位置不应该变化。可是,许多内容都写得不是很清楚,必须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没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学基底,是不能真正能看懂这本书的。

书中记载内容,事实与神话相杂,时间概念不清,可能多数内容是以传闻记叙的。其中;“山经”,显然是作者力所能及之地,文中描述较为详细、真实。“海内各经”,应该是作者所了解之处,是作者力所难能及和可靠的记录之地,有的内容有出路。“海外各经”,显然是作者记述的传闻之地,是听闻而未见的内容,描写内容有些令人费解。“大荒经”,则不单有“宇”的概念,也有“宙”的概念;是遥远方与远古之地,含空间和时间双重概念;是作者理想的内容,但也有很多真实的内容。

所以,看《山海经》,既要从中找出珍贵的历史内容,又要去除其中的神话、虚无和不准确的内容。

 

 

附:

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

  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经》者,出於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於丘陵,巢於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其事质明有信。考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考宣帝时,击[石番]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寙,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臣秀昧死谨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