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昌意在东北

分类: 东北古史 |
黄帝和昌意在东北
黄帝曾经常来到东北。
《史记·卷一》及《山海经》等书都载:黄帝建立政权之后,在中国境内“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史记·卷十二》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
史记本卷还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所列五座大山中:
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
太室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为嵩山之东峰,与少室两峰组成嵩山;
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市;
东莱山,在山东烟台。
首山,在东北辽宁省。辽宁省有两个首山,一是兴城首山,一是辽阳首山。其中,兴城首山其名应为首阳山,是古孤竹国君的长子伯夷和三子叔齐饿死的那个山。叫首阳山名称的山,还有很多地方,在此不详列。称首阳山,主要是表明,在本地首先见到阳光的山。
首山在哪里?很多古代典籍中都出现过,如:
《三国志·卷八》载:“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襄平城,位于现辽宁省辽阳市附近。首山,在襄平城西南方,现辽宁省鞍山市西。
清朝顾祖禹说:“《唐史》:驻跸山在安市城外。《志》云:首山一名手山,以山顶石上有文如指掌,故名。”
新旧唐书、资治通鉴、辽史等书中,都叙述过首山。唐太宗与征东总领将军李世勣曾在首山驻军多日,所以首山改名为驻跸山。不过,“驻跸”之名,是不是源自黄帝时代?是不是因黄帝曾在此驻跸?也未可知。
《辽史·地理志二》载:“驻跸山,唐太宗征高(句)丽,驻跸其巅数日,勒石纪功焉,俗称手山”。从多处史料中对手山和首山位置及环境描述的对照,证明手山就是首山。本文与唐朝史书是完全一致的,都说驻跸山原称手山,既首山,位于辽阳西南方。唐太宗带领的唐军曾在这里,及附近的新城(辽宁抚顺城北)、建安(辽宁省海城南)等三个地方,与句丽和靺鞨军队打了三次历史有名的大仗。
《山海经·中山经·次五经》中有:“薄山之首曰苟林之山。无草木,多怪石。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穀柞,其草多术芫;其阳多雩琈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題犬鸟,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食之已垫。”
薄山,是个很大的山脉,与首山直接相关。从古至今有很多叫作薄山的地方,如:山西、河南、山东等省,都有薄山、博山等名称。从《山海经·中山经·次五经》中所述内容,薄山与首山附近有很多山;距离相近的有苟林山、葱聋山、成侯山、朝歌山等;都在现长治、鹤壁、安阳、济南一带。但考虑《山海经》一书的内容,多有不当之处等因素;此薄山应为山东省的博山,音同字不同。博山位于山东省泰山东北方向,其山向北有一个苟林山,再向东北“三百里”是首山。这个首山位置不一定准确,但其大方向是明确的,——指向现辽宁省的方向。
《山海经》说,首山产雩琈之玉,与辽宁省辽阳首山东南的岫岩玉十分吻合。辽宁首山,还有铁、铜和其它有色金属等矿藏。与《山海经》所说,“黄帝采首山铜”的情况,也是十分吻合的。
显然,辽阳首山就是黄帝采铜的首山。
因为,辽阳首山附近有很多产玉的地方,如著名的岫岩玉等。还有一些优质的铜矿,以及多种有色金属矿藏。附近有铜山,是自古以来盛产优质铜矿的地方,也是有史以来丰富的铁矿和铁器生产的地方,如鞍山、抚顺等。
黄帝在辽阳首山地区采铜,是经得住推敲的。
《山海经·中次八经》载:“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
其中“赤金”,就是铜,是荆山自己蕴藏的铜。在荆山铸鼎,为什么不在荆山采铜?
按古人所思,鼎乃国家重器,铸鼎是件上通天,下通地,中通人和的大事。所以采铜与铸鼎两件事,是一定要有深刻意义的。黄帝的嫡承后代只有玄嚣和昌意两人,玄嚣所管辖的地方有荆山,昌意所管辖的地方有首山。所以采铜与铸鼎两件事必然分配到首山与荆山两个地方,以示轩辕氏家族的政权永久昌盛。
虽然采铜的首山与炼鼎的荆山距离较远,但炼鼎的矿石量并非太大。这样,在黄帝与螺祖所生的两个儿子中;在小儿子昌意处采铜,在大儿子玄嚣处冶炼;也是具有十分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
事实上,五帝及夏、商、周朝时期的政权更叠,底确是在玄嚣和昌意这两个人的后代之中进行的。你看,颛顼帝是昌意的儿子,帝喾是玄嚣的孙子,尧是玄嚣的曾孙,舜是昌意的七世孙。就连夏朝的开国大王禹也是颛顼的后人,昌意的后代。殷商的开国大王成汤是帝喾后人,玄嚣的后代。周朝先人弃,既后稷,更是帝喾元妃所生,玄嚣后代。
再说,黄帝时代是非常重视东北这块宝地的,所以黄帝才把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昌意分封到东北来。
这五座大山,都是黄帝经常旅游和迁徙居住的地方。
所谓“而三在蛮夷”之说,是指对当时中国的情况而言。这里的三山应该是:峨嵋山、昆仑山、太白山。其中:
峨眉山,在四川境内,没有什么争议,那里主要是巴蜀之人。
其实巴蜀之国的古人,也是华夏民族的血脉。《山海经·海内经第十八》载:“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其中“大暤”,既太皞、伏羲氏,华夏人祖,也是炎帝和黄帝的先祖。
还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伯夷是炎帝后裔,炎帝系统的后人也有在西部地区的。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后又说:“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说明,犬戎国是黄帝的后人。
昆仑山,不是现在的昆仑山,约在巴颜喀拉山东北部。
《山海经·西次三经》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载:“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
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综合以上所言,古代所说的昆仑山,应是在黄河发源地,青海湖的南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巴颜喀拉山北侧。
太白山也是现在的长白山,是东北的主要大山。在这里居住的主要成员,是炎帝后裔的息慎世族。
这里的居民主要是炎帝后裔,当地人把长白山也叫盖马大山。长白山周边的居民,自远古时代就已经十分活跃。
这三座山,黄帝时不在中央政权管理之内,但在中国人的范围之内,是在古人所言“蛮夷”住的地方。
昌意居住并管理东北
《史记·卷一》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昌意长相英俊,且聪明敏捷,天资优惠,很受轩辕氏和嫘祖的喜爱。在黄帝夺取政权的战争中,昌意和他的同母哥哥玄嚣,都是战功卓著的功臣。
“降居若水”,若水是松花江北流段,统一全国后,黄帝把昌意分封在东北。
昌意到东北以后,长期居住在松花江北流段的南岸。他与蜀山昌仆生的儿子,颛顼12岁时,被昌意送到黄帝身边。一边侍候黄帝,一边跟随黄帝学习治国的政策。后来,颛顼直接接了黄帝的班,成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颛顼治国后,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史记·卷一》中所言:颛顼帝“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钟爱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挈诚以祭祀”。
《史记·卷一》载:颛顼帝管理中国时,中国的土地面积“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北史·卷一》中载:“魏(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昌意的小儿子被分封到大鲜卑山,成为后来的鲜卑人,是室卫人,及蒙古人等族的先人。昌意后代有一位叫始均的人,为当时的尧帝治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北史·卷一》还说:“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
昌意的后代,还有一个叫王俭的人。他于公元前2333年,在辽东建立了古朝鲜国,成为朝鲜人的祖先。昌意的子孙遍布东北,后来的东胡等族也都有他的后人。东北的这些先祖,只是后来因战乱等,与中原的政权失去了联系。
这个“弱水”,不是西北的弱水,而是东北的“若水”。
昌意的特点就是好色风流,他居住在若水(松花江北流段)畔时,虽然已经娶了姓蜀山昌仆为妻,但仍时时寻花问柳、寻求不同的肉欲。据说在若水畔居住的三千多名少女都与昌意有染,这些女人都很随便,可随意在山野中行事。当然,她们都是自愿与昌意结合,并以此为乐。
那时,若水边的人在性方面十分开放。孔子在《周礼》中曾说他们:“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但人们还是对此有所警示,便留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饮”的话语。
昌意和昌仆在若水边,生活了一生。当时,松花江(北流段落)东北岸的息(肃)慎国,属于不同民族。他与息慎人和睦相处,共同建立东北家园。
昌意精通园艺和木工,他为黄帝建设宫殿送去了很多优质木材。昌意的后人大多是坚守家园,不为寇盗。他们身体强壮,思维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