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郭青云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郭青云同志大学毕业,她就选择到青海工作,在青海农业这片天地一干就是三十年,她所学的专业是植物保护,研究方向是农田病虫草害治理,为了手把手传教农民植保技术,她时常住在农民家中,吃在田间地头。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她常常孑身一人背着喷雾器械和药品,从县城步行3个小时,才能到达试验基地湟中县朱家庄村(贫困村),顾不上休息,投入到田间试验工作,当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简陋住处时,常常已是半夜。田间试验、实践不仅磨炼了她吃苦耐劳的意志,增长了才干,而且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为"三农"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贡献给了植保事业,奉献给了青海农业。在她和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青海昔日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把草来一把汗,地大草密不见边,祖祖辈辈锄不完"的农田草荒得到了有效遏制,由她主持的"油菜田草害治理综合配套新技术示范项目",2013年获青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近三年在青海、甘肃春油菜生产区作为主要推广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200多万亩,净增纯收益12564万元。她参加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国8省(市、区)累计推广应用23067.2万亩,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暴发流行,增收节支93.32亿元(在青海冬麦区技术推广,增收节支5316.00万元),为国家粮食生产9连增做出了重大贡献,该成果至今在所有麦区推广应用。她参加的"辣椒嫁接技术防治疫病试验示范"项目,获得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在青海辣椒种植区,近三年累计推广嫁接苗562.25万株,累计增产256.20万公斤,新增效益2287.07万元。她参加的"青藏高原疯草绿色防控与利用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近三年在青藏高原牧区防治疯草中毒山/绵羊46.25万只,累计新增利润4.16亿元,她参加的"小麦黄矮病流行监测及防控技术"项目,在青海山区防治黄矮病面积300万亩,挽回产量损失7000万公斤以上。
青海省处在边远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为了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郭青云同志坚持长期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以下是她及其团队近几年科技服务三农的事例。
1. 2014年7月12日,在互助县南门峡镇组织举办了"大麦青稞田杂草防治示范"科技培训活动。主要针对青海青稞田杂草发生危害情况及群落组成、青稞田旱雀麦防治困难难题展开宣讲和培训。期间共派发科技资料 1000多份,派送农药500多包,培训农民200多人,此次技术培训深受当地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指导了农民科学种田防草,使青稞产量提高约15%。
2. 2014年7月20日在大通县城关镇举办了"作物孢囊线虫病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宣讲会,主要围绕种衣剂包衣、作物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进行培训,发放《小麦孢囊线虫病症状识别和防治技术手册》500份,培训农民群众500多人。同时举办了现场咨询、资料派发、农药派送、新技术新品种科普图片展示、知识讲座等活动,教农民如何识别小麦孢囊线虫病,如何治理,提高小麦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受益匪浅,小麦增产显著约10%。
3. 2014年5月14日、2014年9月8日和2015年7月10日,分别在互助县塘川镇、乐都县寿乐镇和乐都县碾伯镇举办大棚蔬菜种植培训讲座,主要针对蔬菜病虫害及被农民视为"辣椒癌症"的疫病防治及辣椒嫁接等技术展开培训。发放宣传材料,使蔬菜大棚种植户熟悉技术标准,掌握病虫害防除技术,同时对基层人员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解答。培训人员达1000多人,发放科技宣传资料2000余份,通过讲座与示范,农民掌握了辣椒病虫害的基本防治技术,蔬菜获得大丰收,同比增产10%。
4. 2015年6月22日,在互助县南门峡举办了"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宣讲互动会,主要围绕麦田草害综合治理、国家化肥农药零增长政策、药害诊断等技术进行宣传培训。培训农民300多人,发放药害缓解药剂500余亩。通过培训,农民掌握了农药正确使用的知识,在减少农药使用剂量的前提下,仍然能达到增产的效果。
5. 2016年6月25日,在贵德县针对小麦黄矮病毒病害情况举办了"青海麦类主要病害发生及防控技术"宣传培训会,从麦类主要病害种类、病害的诊断、病害的预防和控制三个方面讲述了病害防控技术。详细讲解了青海麦类主要病害的发病季节、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教会了种植户和农技人员如何通过以上特征进行快速诊断,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农药施用剂量达到增产增收效果。
6. 2016年8月25日, 在互助县台子乡召开"马铃薯田病虫草害防控现场观摩会"。主要围绕马铃薯田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技术、农药合理使用等技术进行宣传培训。根据2016年青海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结果,及时为生产提供了预警信息,针对目前生产上发生的马铃薯晚疫病进行化学防治示范,使马铃薯种植户熟悉技术标准,掌握防除技术,同时对基层人员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解答,并免费发放了用于防治晚疫病的杀菌剂。此次现场观摩会共培训农民技术人员25人(次),培训农民200人,发放宣传材料500份,使当地马铃薯产量稳步提升15%。
7. 2016年9月6日,在湟中县大源乡针对油菜田杂草危害严重的问题,举办了"油菜田草害综合治理新技术"宣传培训会,主要针对油菜田不同生态区域杂草群落组成、演替趋势及相配套的综合防控新技术等进行培训。培训人员达500多人,发放科技宣传资料800余份,该技术应用后,农民增收约100元/亩,得到政府和农民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她经常深入基层为农民生产排忧解难,从祁连山河谷到柴达木盆地,从青海湖畔到黄河、湟水两岸,到处都留下了她为"三农"服务的足迹。本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送进千家万户"的理念,她不计较个人得失,竭尽全力投身"三农"事业,正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发挥智慧才能,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三农"服务,是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三十年来,她一直坚持深入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默默地在自己平凡的农业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展现着现代女农业科技工作者身上特有的自强敬业、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