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专家:陈洋,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在这春风拂面的仲春二月,人们会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庇佑丰收。随着时代的变迁,“二月二,龙抬头”不仅是农人重农务本、庆春迎富的日子,也是人们神龛祭祀,鞭炮齐响,热闹非凡的综合性节日。那么,龙抬头的由来是什么?忙碌的人们有哪些习俗习惯?这些习俗中又怀揣着人们多少期盼?你都知道吗?
(图片来自网络)
相传当年武则天称帝,女帝当政,盛怒之下的玉帝下令:三年不得施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民不聊生,遂私自降雨。后被玉帝压在大山下,以示惩罚。并下令:“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正值二月初二这天,人们终于想到用玉米爆炒就意味着金豆开花的方式,救出了龙王,于是龙王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图片来自网络)
绘声绘色的民间传说自然是比较夸张的,而学者对二月二的解释则充满了时令的气息,话说二月二与惊蛰节气密切相关,这一天天气回暖、地气上升、春雷滚动,故有谚语“惊蛰节到闻雷声,震惊蛰伏越冬虫”的说法。又因龙为万物之长,故有龙抬头象征万物复苏的寓意。
“二月二,龙抬头”与“龙”有着不解之缘,除此之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关于二月二的风俗习惯,自然也与“吃”分不开。
(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是如何把如今的吃食冠上了“龙”的头衔呢?二月二这天,饺子叫做“龙耳”、米饭叫做“龙子”、馄饨叫做“龙眼”、面条叫做“龙须”、“龙尾”、煎饼叫做“龙皮”、麻花叫做“龙骨”。除了这些,忙碌的人们还有炸猪头、打虫、剃龙头、撒灰糠、逛庙会等习俗。二月二多习俗的同时,也多禁忌,在这天,女人们不能动针线,不能动剪刀、不能用磨,原因很简单:怕扎坏龙眼,伤着龙身。因此,在这天,传统社会的女性便可名正言顺的回娘家、逛庙会或是选择踏青来消遣。
(图片来自网络)
诸多的风俗习惯,彰显了人们对这一年的美好期盼:“二月二,大欢聚,人心齐,春满地”,像这样的歌谣比比皆是。正值仲春时节,人们即将迎来春耕。很多二月二的节俗活动都是围绕期盼农业丰收的,比如撒灰糠就是将灰糠从水缸到院子处撒出龙道和粮食屯子,这里的龙道既可引来龙水又能保得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与此同时,人们为了避免虫害,在二月二这天也会拿一根长竹竿进行“打虫”,或是用香火“熏虫”,以此来避免毒虫危害、确保人体康健;所谓龙的传人过龙节,二月二这天,人们还寄语对子孙后代生活富贵的期盼,像剃龙头、引龙钱等风俗无不显示人们的美好愿望。冬去春来,年年岁岁的二月二,都充满着人们的美好愿景,体现着人们对时节的感受、对富有的向往、对传统民俗的热爱和传承。
(图片来自网络)
二月二,龙抬头,转眼来临。它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不仅代表了人们对富硕生活和对安定祥和的期盼,也代表了人们对传统民俗的认可与继承!
编辑:刘伟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