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四川绵阳中学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式各样的创新发明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今的科技迅猛发展,朝夕之间已是曾经的科学家们多少年的努力。而未来的世界更是不可臆想。然而随着人口爆炸式增长,导致城市化对农村耕地的挤占,科学界正在为人类探索合理的解决方法。终于,转基因技术的腾空出世似乎将要给出一个可行的出路。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我们知道,人类和所有一切动植物遗传物质都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而基因作为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决定着人类和动植物各种各样的性状。转基因技术就是利用现在的生物技术,把人们期望的性状通过人工的分离和重组以后,转移到目标生物中去。像戴景瑞院士所研究是抗虫玉米,就是将相应的抗虫基因转移到普通玉米中去,使基因指导玉米合成能够杀死昆虫的蛋白质,从而达到抗虫增产的目的。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这项技术的贡献无疑是极其巨大的。
在人类享受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不少反对的声音也从世界各地传来,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不同,它能进行跨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这种看似不够“纯天然”甚至违反自然伦理的新生科学,因而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质疑。在中国,因为不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网络上的阴谋论也是层出不穷。比如说:有人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影响后代健康,有所谓报道指出食用转基因玉米导致男性测试者精子活性下降的报告。实际上,这些都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杞人忧天”!我们知道,基因控制的是蛋白质的合成,人吃下的蛋白质最终会被分解为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没有毒性的,更不会重新变成人的基因的一部分,而人的遗传物质是由大量基因组成的DNA。如此简单的道理高中生都明白,一些学者却提出所谓的“基因阴谋论”实在是可笑之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些转基因农作物会对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会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着,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过程中,农田环境发生改变使在周围的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但是全世界的生物圈而言,其影响也并不是很大。因为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被开垦成农田,农田也不只是一种作物,在那些非转基因作物种植的耕地,昆虫可以自由选择生存的场所,除非转基因作物面积极大。比如某个很大的棉花产区都使用抗虫转基因棉花,可以在此区域灭绝棉花害虫。因此在中国、美国有种通行的做法,就是为每块地设置5%的保护区,这个区域的作物任由害虫危害,以保障它们的“生存权”,从而实现生态平衡。而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增产已经能弥补这5%的保护区遭受的损失。2015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了水瓶之宝公司关于转基因三文鱼的上市申请。根据审批文件规定,这种三文鱼只能在加拿大、巴拿马两国境内以地面为基的水池里饲养,以确保三文鱼不会逃逸进入野外环境。此外,这种三文鱼都被设置为不可繁殖的雌性鱼,以避免污染野生三文鱼的基因库。尽管转基因食品已被证实是绝对安全的,世界各地也充分考虑到公众的疑虑。早在2001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路条例》,为转基因作物设置了详细的管理办法。
时至如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息。这令我想起美国科幻片作家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代表作《发条女孩》,描写了在遥远的未来,类似于计算机骇客的“生物骇客”通过培养能攻击转基因作物的转基因害虫危害社会,在这种转基因的“攻略战”中,一些转基因物种失控导致地球生态环境被“洗牌”。这表达出作者对转基因工程前景的忧虑。然而无论学术界的争论再如何激烈。今天的我们都应肩负起作为新时代主人的责任,都应从科学实质出发,坚持自我看法不被社会舆论所动。要相信生命密码的破译,必将为生物科学增添腾飞的翅膀,并引领人们逐渐揭开“造物主”的真实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