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厦门六中初一8班 傅成炜
近日,我读了一本名叫《院士讲科学》的书,其中,“中国的未来取决于航天”一文我最喜欢
地球周围的航天器轨道,只是太空资源中的一项。太空中其他天体蕴含的矿产和能源以及太空环境本身,于人类而言也都是珍贵的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认识与开发,将会为人类的产业和经济形态带来极大的改变,甚至有可能缓解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资源与能源危机,为更具潜力的未来奠基。
提到太空环境,很多人的直观印象之一,便是航天员和他们的生活用品可以在宇宙飞船里“飘”起来;一些科幻作品甚至会据此来安排情节。这种奇景被称为失重
现象,它正是太空中微重力环境的真实反映。对于人类来说,长时间生活在微重力甚至几乎是零重力的太空环境里,会带来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问题。但有些工业品只能在微重力环境下生产,方能得到最佳的质量。
然而,在地球上模拟微重力环境成本高昂,而且并不稳定。游乐场里的“跳楼机”,还有沿着抛物
线飞行的运输机,可以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失重,但并不能连续和持久。因此,如果人类的航天技术不断发展,使我们能够将冶炼合金的工厂“搬”到地球轨道上,
就可以获得持续不断的微重力环境,满足某些特殊工业门类产品生产的需求。

太空中的辐照,或者说宇宙射线,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人类来说,如果长时间滞留于太空,特别是离开地球磁场的保护进行星际航行,就会受到宇宙射线的伤害;人类若长期远离地球磁场保护,甚至可能会患上放射病。但对于某些产业来说,这样的环境却是一种资源,太空育种就是一个例子。
太空中的恒星和行星,还蕴含着有可能造福于全人类的矿产和能源,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太阳能。相对于人类文明所经历的时间来说,太阳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清洁能源。但由于大气层的阻挡,以及阴雨、雾霾等天气的影响,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已经被大幅削弱。或者说,如果在太空中直接利用太阳能,显然会更为高效。如今,绝大多数卫星以及所有的空间站都会使用太阳能,而非蓄电池或者其他能源,显然是因为这样更为高效。
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其他的小行星,也可能蕴藏着值得开采的矿产资源,从而缓解地球面临的矿产和能源危机。以现在的地质科考结果估算,地球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会在大约50年后基本枯竭,煤炭也可能在100年后基本枯竭,因此未来的人类需要到深海和太空中去寻找资源。飞向月球、火星等天体并登陆的各类无人探测器,其使命之一便是寻找那些星球上是否有值得开采的资源。

移民异星是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它也是解决地球人口压力的一种可选方案。因为水可以通过电解得到氧气,而氧气意味着维持生命,使人类有可能定居,因此,人们会关心火星上是否有水。不仅如此,人们还致力在宇宙中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目标是美好的,实现这一科学目标的方法也非常关键。俗话说:“合适才是最好的”,就像新生的婴儿,往往难以消化大鱼大肉一样。我们也要从书中发现科学,认识科学,热爱科学,探索科学。能够看到神秘的宇宙、浩瀚的海洋、多彩的大自然、神奇的现代科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总有一天,我们会到其他星球上去探索去居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