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果航天员在太空中生存,需要解决4个基本问题:出舱、交会对接、物资补给和资源再生式的生命保障。航天员出舱,或者说“太空行走”的目的,通常是为了维护空间站或者安装新设备。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的出舱任务,就是为了验证这方面的技术。神舟八号和随后两艘神舟飞船的任务,则是测试和不断完善中国的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因为这是未来修建更大规模空间站,以及开展空间站任务的基础。
另外两项基本问题,则是目前中国载人航天科研的重点。大型空间站需要来自地球的补给,比如食物、水、科研器材和最重要的氧气。人类目前拥有的最大的航天器是国际空间站,它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能否获得稳定的补给。在美国航天飞机退役之后,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通常由俄罗斯的“进步”系列货运飞船,以及美国民营航天企业建造的货运飞船承担。当这些飞船发射失败时,公众便会担心空间站上航天员的安全,因为那里毕竟资源有限。在这一领域,中国与欧美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为中国还没有专业的货运飞船;神舟飞船只能搭载3名航天员和300千克“行李”,这对于空间站补给来说远远不够。

资源再生式的生命保障技术,也是中国载人航天需要攻克的难关。航天发射成本高昂,可靠性有限,因此空间站需要尽可能少地依赖地球的补给。将航天员的尿液净化为纯净水,将水电解为氧气,以及栽培藻类供人食用,都是让大型空间站能长时间运转的关键。按照中国目前的计划,一座新的空间站会在2020年左右建成,并且可以像国际空间站那样,接待希望在太空中进行科学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