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译文由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新疆胡杨,你了解多少?
作者:蒋南桦
在《辞海》里,胡杨是以一个单独的词条出现的:“胡杨,杨柳科。落叶乔木,高达15米。叶形多变异;分布于我国新疆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河套地区,多生于水源附近。树干、枝、叶可提胡杨碱,为西北河流两岸或水位较高地方的重要造林树种……”。早在1935年,我国地质学家根据新疆、甘肃和西藏发现的胡杨化石推断,胡杨在这里至少有着1000多万年的生存历史,并且其化石的形态同今日的胡杨有着惊人的相似。
传说“胡杨体内贮有很多水,能像人一样流泪”,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多为盐碱地,其含盐碱量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地下水,通常埋藏在十至二十米的地层里。在这种极其劣势的环境里,不说植物很难生存,就连动物也很少见。为了减少盐碱的侵蚀,胡杨在长期与沙漠进行顽强的斗争中,练就了一身“绝活”:在树根囫囵吞枣、饥不择食的将大量盐碱水“吞肚”之后,树叶和枝干则密切配合,联合行动,层层过滤,最后通过自身调解功能的分解,排出体外。有时,向体外排出的多了,生物碱就会顺着树干往下“嘀哒”,从而形成了人们常说的“胡杨泪。”
那么,胡杨这种“生物碱”及其树木,又有着什么用途呢?
就其碱而言,一是可以食用,二是可以制造肥皂,三是可以作为脱胶制革的优佳原料,真可谓“一棵胡杨树,就是一座加工厂”。胡杨有着极强的韧性和生命力,它能“闻到水、嗅到水,跟着水走”,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然而,由于受种种自然条件的影响,沙漠河流的变迁却相当频繁。于是,胡杨便使出浑身解数,在浩瀚的沙漠里到处留下了它“到此一游”的身影和足迹。有关专家断言,凡在沙漠中看到成活或干枯的胡杨,就能判定地表或地下曾经有水流过。只要跟踪胡杨,就能找到人类防风固沙的“秘方”。
本文出自天山网
维吾尔文编辑:阿依努尔
新媒体编辑:薛燕男
本文系原创作品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xueyn@cast.org.cn
入驻请联系hezhy@cast.org.cn